陶片和玉器2000多年后,依然熠熠发光;鼎、壶、罐,或素面或黑底红彩;璧,翠绿色的琉璃质地……这些文物都是昨日在湘潭县城易俗河镇一建筑工地的一战国 古墓中发掘出来的。
据湘潭市文物管理处副主任盛兆华介绍,日前,他们在易俗河镇原湘潭县棉纺厂建筑工地巡视时,发现有一处土层结构异常,上面是坚硬的第四纪网纹红土,而下面则是横切面为长方形,质地松软的红土,而且顺着界面往下挖,第四纪网纹红土层的外壁异常平滑,于是断定这是一处年代久远的古墓。据以前挖掘的情况,湘潭县易俗河镇的牛头岭附近为战国古墓群,因此很可能这也是战国时期的古墓。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现场时,挖掘工作仍在继续,工人们正在一个长约2米、宽约1.6米、南北走向的长方形坑中垂直往下挖,在距地面(建筑基底)约4米深时,不时有残缺的陶片出土。盛兆华说,这就是文物的碎片,目前离墓底只有二三十厘米了。
记者看到,一排陶制的鼎、壶、罐等器皿,除陶罐保存较完整外,其余均不同程度破损;而在靠南面,便有一块直径约10厘米,残缺的琉璃璧,呈翠绿色。据考古专家介绍,这是一座战国中后期墓地,墓主身份介于低等士与平民之间。墓中的陶制器皿是墓主死后其亲属烧制陪葬的,琉璃璧是当时的一种信物,有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