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浙江长兴江家山遗址抢救性发掘获重要收获
  • 山东烟台发现一处距今4000年左右的村落遗址
  • 青阳南楼出土口琀
  • 南昌一建筑工地昨挖出明代夫妻双室墓
  • 内蒙古开始对红山文化积石冢3号地点进行考古挖掘
  • 明故宫西安门地下发现大型排水系统
  • 两千年前粮食现古墓
  • 京杭大运河发现60处文化遗存
  • 和林格尔发现阴山南麓首个辽代墓葬群
  • 合肥西郊南岗镇发现新石器时期人类文化遗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江苏无锡丘承墩遗址首次发现良渚文化高台墓地的双祭台

    打破。墓葬皆为竖穴土坑墓,墓向与高台基本一致,按等级高低由西向东排列,西部临近高台西缘的3座墓等级最高,出土玉器以琮、璧、钺为基本组合。东部的墓葬身份较低,基本不见玉器。

        M3竖穴土坑,长3.12、宽1.17、深0.63米。随葬器物主要集中在左侧,有玉器20件(组)、石器19件、陶器26件。头部随葬4件贯耳壶以及玉珠、管、扣饰等;身部左侧随葬玉琮3件、璧7件、钺1件、镯1件、锥形器2件及石钺、斧等;足部随葬贯耳壶、阔把杯、豆、壶等陶器,时代为良渚文化晚期。

        M5在整个墓地中规模最大,位置显著。长方形竖穴土坑,打破高台,坑长3.59、宽1.05、深0.25米,墓向204°。随葬器物有玉器30件(组),石器8件,陶器19件。头部置一贯耳壶以及玉珠、管、扣饰、绿松石饰件;身部左侧主要随葬玉琮、钺以及石钺、石斧等;右侧主要随葬玉璧;足部主要随葬陶器。

        玉器有琮2件、璧9件、钺3件、镯2件、锥2件以及坠、镦、珠、管、扣饰等;石器有钺3件、斧5件;陶器有鼎、豆、贯耳壶、罐、盘等,时代为良渚文化晚期。
    M11竖穴土坑,长3.55、宽0.99、深0.45米。随葬器物51件组,其中玉器22件组,石器12件,陶器17件。玉器包括璧6件、钺2件、琮式管1件、锥形器5件、镯2件以及凿形器、镦、珠管、扣饰等;石器有斧3件、钺8件、冠形器1件;陶器有鼎、豆、壶、杯等,时代为良渚文化晚期。

        JS1:主体在T0405内,T0404北隔梁、T0505西部、T0305东部各有一小部分。东为M5,西为高台边缘。底边残长14.5、宽12.5米。

        祭台堆积可分6层。最底层为祭台的垫高的基础;第5层为房基,房基坐北朝南,东西宽9.8、南北进深9米,有内外2圈基槽,内部并有柱洞,基槽内有用于奠基的陶器;第4层红烧土为祭台的外围;第2层的灰白土框围绕第3层黑灰土形成一东西长5.2、南北宽6.2米的方形台面;最上层是祭台的覆土,顶面中心部分是2件用特殊方法从腹部切割开的陶器,底部平置,口部倒置。陶器边缘经烧烤呈红褐色。第1—3层内出土有玉镯、玉珠、玉管,陶壶、杯、碗、罐等。

        祭台位于高台墓地以西,独立于墓地又与墓地有重要的关系。祭祀方法比较特殊。底部的基槽应与祭祀建筑有一定关系。

        JS2:T0604内。东为M4,西为M11。2号祭祀遗迹在高台墓地的西部,中心距JS1东缘13米。顶面跟1号祭台一样,以2件陶器置放成十字形,其中一件陶器内置石块,经烧烤后留下不规则的烧土。

        2座祭台的时代为良渚文化晚期或晚期的偏早阶段。

        遗址共出土陶器、玉器、石器等遗物250余件(组)。

        陶器100余件。器形有鼎、豆、壶、罐、贯耳壶、阔把杯、碗、盘、杯等。

        鼎  泥质黑陶。口径19.4、通高22.4厘米。侈口,束颈,扁折腹,圜底,镂空“T”字形足,扁圆形盖附凹桥形钮。盖面、颈、腹部饰刻画的斜网纹,足面刻画山形纹。

        豆  泥质黑陶。口径17.2、通高31.6厘米。豆盘侈口,竹节形高柄,喇叭形圈足。柄和圈足部饰11圈刻画的四瓣形花蕊图案。

        贯耳壶  泥质黑陶。口径8.1、通高16.4厘米。直口微侈,高颈,扁鼓腹,圈足,口附对称贯耳,附扁平盖,圆形钮。颈、腹、圈足部刻画7道纹饰,主体为蛇纹、凤鸟纹、鳞纹。圈足部有镂孔。

        壶  泥质黑陶。口径6.2、通高11.5厘米。直口微侈,短颈,鼓腹,圈足,口附对称贯耳,附扁平盖,圆形钮。颈腹部刻画纹饰,上腹部主体纹饰为交连的蛇纹。
    玉器共106件。有琮、璧、钺、瑗、冠状器、镯、锥形器、坠以及珠、管、扣饰等等。

       玉琮高15、上射径6.9、上孔径5.5、下射径7.4、下孔径5.9厘米。长方柱体,内圆外方。中有对穿钻孔,孔壁经打磨光滑。器表每面中间有竖槽一分为二,分为5节。每节以转角为中心以3道凸棱和2个圆圈组成简化兽面纹。器表沁为青灰色,夹杂红褐色斑痕。

        玉璧径24.5、孔径4.7、厚1.2厘米。器呈圆形。中有对钻的圆孔,孔壁留有错缝台痕。璧外缘弧凹。制作规整,打磨精致。受沁后双面颜色不一,一面呈青、灰、绿、黄诸色斑痕,另一面呈灰白色夹少量青、黑斑。

        玉冠状饰高2、宽5—5.6、厚0.3厘米。器扁平,呈倒梯形,上部刻2道凹槽,形成弧凸的顶。底端为扁榫,有3个双面穿小孔。器表呈鸡骨白色,可见白色结晶体。

        玉锥形饰长9.9、径1.7厘米。器下部呈锥形,底端钝尖。上部首状,顶鼓,下凸。面饰4只大眼睛。从四面看都为人首形。束颈较长,满饰水波纹。顶端有一个深约2厘米的钻孔。器形前所未见。器表钙化严重。

        丘承墩遗址是继吴县草鞋山、张陵山、昆山赵陵山、武进寺墩、常熟罗墩、江阴高城墩等良渚文化墓地后,江苏省发现的又一处重要的良渚文化遗址。遗址中,又一次发现了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叠压关系,第一次发现了良渚文化高台墓地中并列的双祭台,而人面纹坠形玉饰为新发现的良渚文化玉器器形。

        自20世纪70年代江苏吴县草鞋山遗址发现良渚文化贵族墓葬以来,80—90年代初,先后发掘了江苏武进寺墩、上海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莫角山等遗址之后,对于良渚文化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进作用,形成了良渚文化研究的一次高峰;近10年来,尽管江浙地区围绕良渚文化作了不少工作,然总的来说几乎没有新的进展和新的突破。无锡丘承墩遗址的发掘,无疑为良渚文化的研究增添了新的内容,对于研究良渚文化的原始宗教、研究良渚文化晚期向北的扩张和探讨华夏文明的起源,均有着重要的意义。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