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年。旧石器时代文化堆积也可分为2期,第一期的石器个体较大,工具类型中含有手镐;第二期的石器个体较小,缺乏手镐。初步推测应为更新世晚期,年代可能早到距今约10万年。
此次发掘不仅出土大量的文化遗物,而且发现了一系列重要的遗迹:
1、新、旧石器时代相互叠压的文化堆积 遗址的文化堆积跨越了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堆积的上部为新石器时代,下部为旧石器时代。地层叠压关系清楚,文化遗物也明显不同。
2、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制造场
在第3、4层各发现一处石器制造场,分别位于A区北部和B区东南部。A区制造场的面积约20平方米,场内分布着大量制作石器的原料、制作工具、不同制作阶段的产品以及断块和碎片等,此外还杂有少量螺壳;B区制造场的面积约80平方米,场内分布的石制品和A区相同,但没有螺壳。
3、新石器时代的建筑遗迹
在C区东南部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柱洞群,均开口于第3层底,打破第4层。柱洞平面均为圆形,直径一般为10—15、深10—20厘米,排列有一定的形状和规律。这一柱洞群应是一处建筑遗迹,可能属于古人类居住的地方。
4、新石器时代墓葬
在A区发现墓葬3座,分别编号为M1、M2、M3。其中M1、M2位于地层的第4层,M3位于第6层。3座墓葬的人骨架均不完整。M1仅见残破的头骨及数段肢、肋骨,头骨上方压着一大块石头;M3只残留头骨和下颌骨,且头骨和下颌骨分离;而M2则保留大部分骨头,应为仰身屈肢葬。3座墓葬人骨周围均发现一些石制品,可能是随葬品。特别是M3随葬的石制品集中成一堆,位于头骨和下颌骨一侧中间,呈三角形分布,其周围无任何石制品,显然是有意识放置的。
5、新石器时代用火遗迹
在A区的第3层发现一处用火遗迹,面积约2平方米,厚达30厘米。在遗迹范围内,分布大量的炭屑、红烧土以及相当数量的兽骨和石制品。
6、出土数以万计的文化遗物
此次发掘,出土文化遗物5万多件,包括石器、陶器、骨器等,其数量之多,是广西历次考古发掘中前所未有的。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主要是石器,另有少量陶器和骨器。石器以打制的为主,原料几乎都是取自河滩的砾石,器形有砍砸器、尖状器、刮削器、石斧、石锛、石凿、石刀、研磨器、石锤、石砧等;陶器均为夹砂陶,饰以绳纹,从可复原的器物看,器形仅见罐一种;骨器有骨针和骨锥等,其中骨针有单尖和双尖,这些骨针和骨锥均发现于A区的螺壳堆积层。
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遗物仅有石制品,种类有石锤、石核、石片等。石器均用砾石直接打制而成,器形有砍砸器、手镐、刮削器等。
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的动植物遗存。初步鉴定,水生动物包括螺蚌、鱼、龟鳖、螃蟹等;陆生动物种类有猴、熊、鹿、野猪、野牛、竹鼠、鸟类等;植物有橄榄核等多种。在A区的第4层,发现大石砧周围分布有许多大型哺乳动物的破碎肢骨和砍砸器等石制品,可能与古人类在消费这些动物时敲砸骨头有关。
百达遗址分布面积为2.5万平方米,是广西西部迄今发现的面积最大的一处跨越新、旧石器时代的史前遗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第一处具有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的露天遗址,其文化堆积之厚、遗物之丰富、跨越的时间之长,在我国也是少见的。这对于研究古代文化的发展与演变、构建我国南方乃至东南亚地区史前年代框架及文化发展序列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此次发掘不仅出土了数以万计的文化遗物,而且在新石器地层中揭露出多种遗迹和古人类活动面。特别是发现的建筑遗迹——柱洞群,其分布范围之大,在广西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罕见。在新石器地层中发现了螺壳堆积区域、石器制作场、柱洞群等遗迹,包括了生活区、石器制作区、居住区等不同活动区域,而且这些区域分布在遗址的不同部位,表明遗址存在明显的功能分区。
此次发现的墓葬为研究华南地区古人类的体质特征、壮民族的起源与分布以及葬俗等,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大量动植物遗存的出土,对于了解遗址所在地区古人类的经济生活、生存与环境等具有重要的价值。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