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 vspace=3 border=0>
周代墓地位于村东100米,发掘区西侧50米为台地式遗址,南侧为村边小河。高速公路从遗址和墓地的西半部穿过,其占压部分共发掘周代墓葬101座,并发现少量残存的周代灰坑底部及水井等遗迹现象。
墓葬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墓葬侧壁或头端有壁龛,部分墓葬底部有腰坑。墓葬大者长3.5、宽2.5米,小者宽仅1米,有的深达4米。葬具为木棺,有的墓葬有木椁。多为仰身直肢葬,个别为屈肢葬;双手多交叉于腹部。随葬有铜器、骨器、玉器、陶器。其中铜器有铜舟、铜剑、戈、镞等,骨器有骨簪及装饰件,玉器有玉玦,陶器有簋、鬲、盂、豆、罐、圈足罐、盖豆等。器物多置于棺椁间或棺内,部分陶器置于壁龛或腰坑内。腰坑内殉葬狗或羊。从随葬品看,墓地的时代为西周晚期到战国中期。
墓地的发掘,为周代山东地区的埋葬习俗及古文化研究提供了一批重要的资料,对于研究齐鲁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意义。A:墓葬埋葬密集,在60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墓葬100余座。B:延续时间长,从西周晚期延续至战国中期。C:墓葬分片(区)埋葬,每个墓区皆有2、3座大而深的墓葬,四周分布小型墓葬,应为家族墓地。D:从发掘情况看,南北向墓多大而深,随葬品较多;东西向墓小而浅,随葬品较少。墓葬存在相互打破关系,多为南北向墓打破东西向墓。E:随葬品丰富,有铜器、玉器、骨器、陶器等,有些陶器表面绘有红色纹饰。
为进一步了解该遗址的文化内涵,在西侧保存较好的台地上,试掘2×10米的探沟2条,发现灰坑、窖穴、祭祀坑等遗迹。从发掘情况看,该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周代及汉、唐文化遗存。
汉代墓地位于村西北100米,小山东南山前台地上,与周代墓地东西相距400余米,为高速公路取土场占用。共发掘墓葬53座,其中战国时期墓葬4座,汉代墓葬48座,清代墓葬1座。
战国时期墓葬发现较少,皆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墓外有壁龛,底部有的有腰坑。葬具为木棺、椁,皆为单人仰身直肢葬,头向北。腰坑内随葬狗等小动物。墓内出有铜器、陶器和骨器。其中铜器有铜剑、戈等,陶器有陶罐、鼎等,多为彩绘陶器,骨器发现有骨管。由出土器物看多为战国晚期墓葬。
汉代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和斜坡墓道洞室墓。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的有石椁或砖椁,砖椁墓有的用青砖铺底,个别用石板铺底,顶部用石板盖顶,个别的没有盖顶。墓向多朝东或北,内有木棺,皆为单人葬。多数没有随葬品,个别的仅随葬陶罐一件,置于椁外脚端。石椁墓较多,部分有壁龛,壁龛多用石板封堵,皆为单椁室石椁墓,内有木棺。多东西向埋葬,骨架腐朽厉害。墓中随葬有鼎、罐、壶,有龛的器物放置在龛中。洞室墓皆为斜坡墓道洞室墓,洞室呈长方形或椭圆形,洞室门口未见封堵。墓向南,头向北,皆为单人葬,有木棺。洞室内多随葬陶罐一件。
另发现清代墓葬一座,单人葬,有棺。墓中出有黑瓷罐、铜钱,内出一朱书墓志砖。
村东遗址和周代墓地与村西汉代墓地同处于山沟北侧台地上。汉代墓地的西南为深沟,未见该时期的文化遗址,而村东墓地有较厚的汉代文化遗存,大面积发掘未见同时期的墓葬。村西汉代墓地与村东遗址应该存在联系,遗址居住地先民在周代时埋葬于村落的附近,到了战国晚期,少部分人开始到山前台地埋葬,汉代村民选择远离村庄的山前台地集中埋葬。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