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城县荆山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标志着配合南水北调工程河北田野考古发掘工作序幕的拉开。
荆山遗址位于满城县治西北10余公里,保神(保定—神星)铁路以南荆山村西北侧的台地上,分布面积约2万平方米。此次发掘的是遗址区的西部地带,发掘面积3000平方米。遗址堆积共3层,其中第3层为战国文化层,厚约0.5米,发现灰坑、灰沟等遗迹,出土了陶鬲、罐、盆、豆等多种器物。除战国遗存外,遗址内还发现两汉单室砖墓8座,共出土包括铜钱在内的陶、铜、铁、骨器等各类随葬品1600余件。
墓葬依所在位置的不同分为南、北区。其中北区5座(M1—M5),墓葬的形制大体一致,以保存较好的M1为例:
该墓平面为长方形,由砖砌墓室和土坑竖穴式墓道组成。墓道为斜坡底,散乱平铺单层砖。墓室单券顶,底铺一字形单层砖,壁用7层侧立砖叠摞砌成,后壁无砌砖,前面砌平卧砖,高不及券顶。
南区3座(M6—M8),墓顶皆被局部破坏。墓葬结构、砌法基本相同,由墓室、甬道、墓道组成。墓道为土坑竖穴式斜坡底,位于墓室的一侧,使整个墓葬平面形成刀形。甬道砖砌单券或重券,墓门以整砖或砖块以横“八”字形和平卧的砌法封堵。墓室为单券顶,墓壁用一平一横的组合式砌法砌成,墓底一字形错缝平铺单层砖,墓室后端有包砖生土台。砌墓砖为青灰色和红色。
葬具皆为木棺,底铺1—3厘米厚的石灰,棺上原髹红漆。M2和M5墓底局部铺苇席,M2苇席上清理出一具狗骨架,应是墓主人生前的宠物殉葬。M7中的葬具一为方形木盒,其内骨骼凌乱不全,应是迁葬所致。
所发现的8座汉墓,除已被破坏的M3—M5外,M1为单棺且未发现骨架,疑是衣冠葬。M2和M8为双人葬,M6和M7为3人葬。
骨架的葬式为仰身直肢或上肢仰身,下肢曲折,面向上或一侧。
各墓内所出遗物的数量多寡不一,少的不足10件,多的达近千件。其中以铜钱数量为最多,陶器次之。铜钱以“五铢”为主,并有少量“大泉五十”和“货泉”。陶器多为泥质灰陶,个别器表有白色陶衣和兽面铺首、弦纹、绳纹等装饰,器形有鼎、壶、罐、釜、盆、盘、、碗、钫、案、灶、井、圈、磨、樽、屋、熏炉、耳杯、连枝灯等多种。另出土有铜镜、带钩、铁环、骨簪等随葬品。M8骨架上的铜钱有的成堆置放,非常集中,像是入葬时装在袋子内。
铜镜是这次发掘的重要发现之一,共发现4面,分别铸有四乳四鸟纹、三乳三鸟纹、柿蒂连弧纹等纹饰。其中2面用料精良,造型优美,堪称古镜之中的精品。镜上铸有“三羊作镜自多兹除去不羊宜古市兮”等铭文,字体篆隶兼备、古朴端庄。
根据墓葬的形制结构、器物的特点、墓砖的大小,结合出土的铜钱分析,墓葬北区为西汉晚期,南区为东汉早期。
从墓葬分布比较集中,并皆为小型单室墓且多随葬陶器的情况看,墓葬为平民的家族墓地。东汉墓的规模比西汉墓明显为大,随葬品也明显增多,由此反映出东汉早期社会稳定,百姓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已有较强的经济实力为死者建筑阴宅。
荆山遗址的发掘是河北省完成的第一个南水北调考古发掘项目,所发掘的墓葬资料为深入研究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工艺技术水平、思想意识、葬制葬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信息。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