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址就是当年承恩寺中一处重要的殿宇建筑。
记者注意到,东侧一条宽2米的青砖路直直地通到这座曾经的殿宇前。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著名意大利籍传教士利玛窦来到南京时曾在承恩寺住过整整一年,这条青砖路上应当也有他的足迹吧。
大量宋代生活瓷填补空白
在承恩寺遗址东侧100米的另一个探方里是另一番景象。在宋代,一条不算太宽的河流曾从这里自南向北穿城而过。淤泥层中俯拾皆是的宋代生活用瓷折射出当年两岸人烟稠密,市井繁华,颇像《清明上河图》中描绘的景象。在考古人员的临时工作室里,刚刚清洗出来的瓷器琳琅满目:白釉、青釉、黑釉、酱釉、褐釉、绿釉……五颜六色,印花、刻花、剔花……眼花缭乱,许多碗和瓶子的底部都用毛笔写上了“葛”、“李”、“官”等主人的姓氏。除了生活用瓷,记者还看到了许多陶瓷玩具和其他器物。最有意思的是一个黑陶储蓄罐,做成腰鼓的形状,一头开了一个塞钱的细长口子,而腹部被细心地开了一个乒乓球大小的洞。
除了一些较大的罐子,几乎所有的瓷碗瓷瓶都是破损的,原来,把不慎摔破的瓷器随手丢进河里,是古人的习惯做法。张金喜告诉记者,目前考古人员收集上来的宋代瓷片已有数万件之多,在以六朝和明代文化著称的南京城里,发现如此众多的宋代生活用瓷,这还是首次,而且这些瓷器做工大多很精美,研究价值相当高。
建设单位请柱础“留步”
张金喜向记者介绍,近20年来,南京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大量带地下车库的摩天大楼施工时要挖下去数十米深,数千年的历史遗存悉数挖尽,许多地方过去的历史就此成了永远的谜,因此在建设前先探明地下遗存是非常迫切的事情。“文物考古并不是要阻止城市建设,而是尽可能多地为城市历史文化留下资料。因此建设方在开工前主动配合考古发掘,这对延续南京文脉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
三山街工地建设单位的负责人非常认同这一观点,他们向考古部门提出,能否将在工地上挖出的柱础等文物留下来,他们希望在建好的大楼天井里辟出一块地方专门展示。对此请求,张金喜表示先要征得文物局的同意。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