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批古墓及夯土基址。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后,进行了考古发掘,进一步确认此处有一座大型战国秦陵园遗址。
陵园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贾里村东,河东北岸和河西南岸之间的黄土台塬——神禾塬西北部的塬头上。陵园整体呈长方形,南北长550、东西宽310米,占地面积约17.05万平方米。外设兆沟、内筑夯土陵墙,东、南、西、北陵墙中部各置一门,并建有门阙。另有夯土隔墙将园内分为南、北区,隔墙中部亦开设一门。北区中间偏南有一座带4个斜坡墓道的亚字形大墓,12座长条形陪葬坑分布在墓道旁;南区发现夯土建筑基址及灰坑等遗迹。
兆沟,围绕陵墙一周。所清理的部分呈倒梯形,口部宽约4—6、底部宽约0.4、深约3.4米,内填较疏松的灰褐色土,内含较多的板瓦、筒瓦残片及零星泥质灰陶钵、盆、釜等器物残片。
过沟通道,位于与门道正对的兆沟部分。属于回填土层堆积,在其上层有踩踏形成的路土面,局部有断续车辙的残迹,故可认为是当时的过沟之通道。
陵墙,夯筑,现仅残存东、南、北面墙体的部分夯土基础。
北门及门阙,位于北墙的中间,与北墓道遥相对应。东西门阙夯土筑成,也仅残存基础,呈相对的“凸”字形。东阙台长约9.1、宽约11米;西阙台长约7.8米,宽度与东阙台相同。门道位于东、西门阙之间,局部见有踩踏面。
陪葬坑,分布于墓葬四周,共12座。试掘了位于西墓道南侧的K8。此坑东西长30、宽4.1、深4米,目前只发掘东部8米长的范围。坑内堆积较为疏松的黄褐色花土土,夹有少量夯土块。坑内有由枋木底、立柱、横梁、棚木所构成立体空间(长廊),其内摆放陪葬的车马。立柱、棚木上有油漆彩绘装饰。坑内发现有被火焚烧的痕迹,可能曾遭受过盗扰。
在K8东部清理出安车1辆,挽马骨架6具,应属所谓“天子驾六”的规格。车舆通长约1.75、后舆宽约1.55、车辕长约1.95米。车舆箱局部残留有油漆彩绘图案。坑内出土有青铜管、错金、错银、银、角、骨质等车马器等数十件。有错金银铜转珠、鎏金铜泡、银带扣、银和青铜马镳、银及青铜节约、银饰片、银络饰、青铜马镝(衔)等。还出土有陶豆、骨管、彩绘象牙管、青铜管箍等器物。所葬的挽马骨架,实测身长1.8米。初步鉴定这些马体型一般,年龄约4—5岁,应系殷商时中原马种的后代。依据初步清理的情况观察,该陪葬坑的性质为车马坑。据陪葬坑总长度30余米的规模推测,其内可能共陪葬有5—6套车马。
“亚”字形大墓位于陵园北区。其中墓口东西长29、南北宽28米。4个斜坡墓道中东墓道最长,约67米。墓室填土均经过夯筑。在墓道、墓室四壁上有间距一致的水平刻槽,似为控制夯层水平和工程进度之留。
墓道填土中发现有秦半两钱币、铁锸、泥质灰陶钵、加砂红陶釜残片及泥质灰陶纺轮等。 在墓室中间位置及其与东、北墓道连接部位分别发现有盗洞。H5(可能为一盗洞)内出土有长方形漆盒的错金银青铜托座、错银铜、铜带钩,谷纹玉璧、玉瑗,以及碗、钵、茧形壶、大型小口瓮等陶器残片。
这座陵园处于秦都咸阳与秦岭北麓之间的最高黄土台塬——神禾塬上,布局完整,规模宏大,现状保存较好。从出土文物的品位与规格推断,其主人应系王公级别的人物。《史记·吕不韦传》有秦始皇七年(前240),“夏太后独别葬杜东”的记载。如文献记载方位稍有偏差,其可能就是秦始皇祖母夏太后的陵寝之处,也不排除可能是时代相当的其他秦王公陵地。
该陵园是迄今为止发掘的规模最大的战国时期陵园建筑,形制上承两周,下开秦汉陵园之布局,对于商周以来至西汉之间的陵园建设布局、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秦文化的研究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