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河北出土四面汉代铜镜
  • 山东长清金村发现汉代墓地
  • 南京闹市区挖出明初巨型石碑
  • 内蒙古古遗址再次发现大量精美瓷器
  • 浙江永嘉发掘一处唐代青瓷窑址
  • 陕西长安发现战国秦陵园遗址
  • 南京城东干道挖出明皇城排水系统
  • 江苏宿迁发现秦汉时期下相城遗址
  • 云南金沙江边悬崖上发现古人手印岩画
  • 苏州丝绸博物馆调整陈列对外开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胶东半岛又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环壕聚落

    、石器等遗物几十件。

        龙山文化的壕沟仅存遗址西北部的一段,长约120米。为了解该遗迹的形制结构,揭露了路基占用部分,并在这段沟的东端、南端及西北拐角处分别布8×2米的长方形探沟和“L”形探沟解剖。揭露部分的壕沟平面呈圆弧状,上口宽窄不一,一般宽4.1—4.7米,南段较宽,近8米,东端和转弯处略窄,最窄处尚不足3.5米。残深1.4—1.8米。由3条探沟的剖面看,沟内有10余层堆积,可分3期,大体反映出该遗迹使用、废弃的全过程。以南部的TG1剖面为例,第一期底部为青灰色淤泥,其上叠压多层较纯净的黄褐色粉砂质堆积,层面上多有水流痕迹;第二期堆积呈沟状,打破第一期的淤土,底部有多层水平状黄褐色、粉砂质堆积,夹杂较多的青灰色淤土斑块,层面上亦有水流迹象,应是清淤后再利用的反映;第三期堆积为灰黑色,较疏松,含大量的草木灰、烧土块(颗粒)、兽骨、大小不一的石块等,出土大量陶片,器形可辨者有鼎、盆、罐、豆、单耳杯等,属壕沟废弃后的堆积。综合各探沟出土的陶器判断,壕沟的年代当在龙山文化的早、中期阶段。

        在壕沟的内、外侧还发现了10余座灰坑,均遭到严重破坏,仅残存坑底。多为圆形、直壁、平底。深者40、浅者不足10厘米。堆积中的包含物较少,陶器多为夹砂素面红褐陶,器形可辨者有绳纹鬲、圈足罐等。文化性质约属商末周初的夷人遗存。这对探讨东夷文化及其与商、周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龙山文化时期的壕沟,已进行了全面的勘探,仅发现圆弧状的一段。发掘区地势最高,西南部地势低洼,现代地表已低于沟底高度,东部为深约数米的大坑和沟壑,已无壕沟踪迹可寻。南部地势渐低,被南营村占压,据当地百姓介绍,建房时地表已被普遍挖掉1米多厚,用来筑村东的大坝和填平低洼地。经钻探,村内现代垫土下5—10厘米下即为生土,可见现代民宅下古遗址已荡然无存。由商周时期残存的灰坑推断,当时的地面应远远高于现在的台地,龙山文化时期应该更高,古今地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故文化遗存遭到了严重破坏,仅在台地北部地势最高处保存部分遗迹。由壕沟底部的2期堆积看,具有明显的由南向北的水流痕迹,推测在发掘区的南部应存在壕沟。结合海岱地区龙山文化环壕聚落的特点,该壕沟当为环壕,由于受到了严重破坏,仅保存了西北部的一段。西北拐角处变窄,沟内的堆积向南、北略倾斜,沟底较两侧高,第三期堆积为黄褐色花土,当为人工垫土,推测沟废弃后此处为出入口。东端的沟底向东渐升高,延伸至台地的断崖处沟沿闭合,可能为沟使用期的出入口。综合壕沟的形制结构及堆积,该环壕应具有排水和防御的双重功能。

        环壕的发现为新石器时代聚落研究——尤其龙山时代环壕聚落提供了新资料。据海岱地区有关聚落研究的资料分析,许多大型聚落已出现城址,如日照两城镇、临淄桐林等,它们当属区域性的中心,周围还分布许多规模不等的中、小型遗址,有的无城墙但有环壕,有的小型遗址2种防御设施均没有,这些不同规模的聚落可能反映了当时存在3或4级的区域性社会组织。目前在胶州、胶南沿海地区已发现1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间距近者几公里,远者也不过数十公里,虽未发现城址,但各遗址大小规模不一,它们可能构成了具有等级差别的同一区域性组织,而黄岛南营或许属于这一区域组织的第二或-聚落。由此可见,该遗址的发掘对探讨胶东半岛地区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乃至该区域在中华文明复杂化进程中的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