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河北出土四面汉代铜镜
  • 山东长清金村发现汉代墓地
  • 南京闹市区挖出明初巨型石碑
  • 内蒙古古遗址再次发现大量精美瓷器
  • 浙江永嘉发掘一处唐代青瓷窑址
  • 陕西长安发现战国秦陵园遗址
  • 南京城东干道挖出明皇城排水系统
  • 胶东半岛又发现龙山文化时期环壕聚落
  • 云南金沙江边悬崖上发现古人手印岩画
  • 苏州丝绸博物馆调整陈列对外开放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河南鹤壁刘庄遗址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gn=center vspace=3 border=0>


     

        作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首批实施的文物保护控制性项目之一,经报请国家文物局批准,去年7—9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会同鹤壁市文物工作队,邀请郑州大学、山东大学师生组成考古队对刘庄遗址进行了考古勘探和发掘。10—12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再次进行发掘。发掘面积7700平方米,发现大批仰韶时代晚期大司空类型遗迹、遗物以及较大规模的下七垣文化墓地。

        刘庄遗址位于河南省鹤壁市淇滨区大赉店镇刘庄村。遗址西北与著名的辛村墓地相邻,东南1.5公里为大赉店遗址。本次初步勘探表明,遗址面积30余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0.6—1.5米。

        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

        发现窖穴和灰坑436座、房基1座、陶窑1座、灰土堆积9个、陶片铺垫遗迹5个、灰沟9条、灶坑8座以及大批居址柱洞。房基F1仅残存南北向基槽,可推知为地面式长方形房基,木骨泥墙。房址柱洞主要分布在发掘区中北部和西部,圆形袋状窖穴分布在其周围,打破生土及其下砾石层,深度多在1.5米左右。灰坑有圆形、椭圆形、不规则形口几种,多为浅坑。灰沟均为西北—东南走向。其中HG6长约75、宽约0.9米,贯穿伸出发掘区域,沟底人工铺垫石块,可能具有排水功用,这在以往史前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应不多见。

        发掘所见灰土堆积、陶片铺垫遗迹现象值得注意,前者类似以往所称不规则形灰坑,填土黑色或灰黑色,分布面积少则近百平方米,多则几百平方米横跨5、6个探方,一般较浅,包含物远较灰坑丰富。后者为碎小陶片集中平铺于一个不规则的区域内,面积大小不一,形状极不规则,厚度仅10厘米左右。

        出土遗物主要为陶器、石器、鹿角器等。陶器中夹砂陶略多于泥质陶,有灰陶、褐陶、红陶等,夹砂陶大多陶色不够纯正。陶器以素面为主,纹饰有附加堆纹、篮纹、弦纹、划纹、席纹、压印纹等,腹部装饰鸡冠耳、口部压印花边。彩陶数量不多,均为红彩、黑彩,纹样有弧边三角纹、斜线纹、竖线纹、同心圆纹、水波纹、平行条带纹等。夹砂陶器以素面罐最为常见,还有篮纹罐、盆、瓮、器盖等。泥质陶器有小口高领壶、折腹盆、罐、钵、碗等,陶环数量较多。石器有大型石铲、斧、凿、锛、钻头、环、纺轮等。鹿角器有角铲。骨器、蚌器极少,水生动物遗骸基本不见,与遗址紧邻淇河的地理位置极不相称。

        上述文化遗存和分布于豫北冀南地区的大司空类型面貌特征近同,当属大司空类型文化遗存。

        下七垣文化墓地

        遗址上层为下七垣文化墓地,发现墓葬336座,出土器物近500件。墓地大致分布于东西110、南北55米的范围之内,分为东、南、西三块,三者相连布局近呈“U”字形。以墓葬朝向为标准,将其分为东、西两大区,其中西区南部墓群称为西Ⅰ区,北部墓群称为西Ⅱ区。东区墓葬多头向东,南北成行排列,西区墓葬多头向北,东西成行排列。各区均由若干排墓葬组成,多者10余排,排列较为规律。西Ⅱ区规模最大,分布墓葬181座,西Ⅰ区、东区递次,东区分布墓葬不到60座。

        墓葬多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坑一般较浅,多数墓葬深度在0.3—0.5米。从墓葬大小可分3类:第一类长约2.5、宽0.6米以上,第二类长约2、宽0.4—0.6米,第三类长约1.6米。随葬陶器5件以上的均为第一类墓葬,而第三类墓葬可初步判断墓主为少年。

        墓葬均为单人葬,葬式仰身直肢或俯身直肢,骨架保存一般较差。多数墓葬不见葬具,见有木质单棺,有的墓葬在墓底残存有近呈长方形的纯净黑土痕迹,不排除为垫尸木板或其他铺垫物的可能。其中M145为石棺墓,石棺由13块自然片石组成,长2.25、宽0.45—0.5米,上部平盖3块片石象征棺盖,墓主身下未见石块。墓主俯身直肢,骨骼粗壮,应为男性,随葬陶鬲一件。另外,还发现有近20座墓葬在墓主头脚两端各放置一块或多块石头的现象,推测为石棺的简化形式。

        有随葬品的墓葬208座,占墓葬总数的60%以上,一般随葬陶器1—6件不等,大多放置在脚部。随葬陶器以夹砂灰陶居多,次为泥质灰陶,有一定数量的泥质褐胎灰皮或黑皮陶。陶器纹饰以绳纹为主,有凸弦纹、凹弦纹、绳切纹、压印圆涡纹等,有圆形和“工”字形镂孔。器类有鬲、罐、鼎、豆、圈足盘、盆、簋、、爵、、尊、斝、器盖等,以鬲、罐、豆、盆、圈足盘最为常见。陶器组合差异明显,有近40种组合之多,其中随葬单件陶鬲墓葬最多,其次为随葬单件夹砂罐的墓葬。

        少数墓葬随葬有石钺、绿松石串饰等。其中M35出土的齿刃石钺加工精良,整体为横向长方形,与二里头遗址出土竖向长方形、两侧装饰扉棱的玉钺(戚)不同。值得注意的是,东区随葬陶器中鬲均为肥袋足鬲,多夹砂罐,而西区则大多为卷沿鼓腹鬲,夹砂罐少,而且东区墓葬随葬品数量往往较少,两者墓葬主流朝向不同,其成因尚有待深入研究。

        从墓葬出土陶器特征观察,鬲、鼎、深腹罐、豆、盆、、器盖等与下七垣文化同类陶器特征近同,圈足盘以往较为少见,应同当地龙山文化有一定关联。而肥袋足鬲、碗形豆、、爵、斝等陶器则反映了以卷沿鼓腹鬲为主体特征的下七垣文化在发展进程中融合、吸取周边地区多元文化因素的特点。关于墓地年代的上下限,根据随葬陶鬲的形态特征可作初步推测:M94:1陶鬲为薄胎、尖唇、高领、肥乳袋足,腹饰绳纹至实足根,表现了较早的特点,与河北徐水巩固庄采集:1鬲有近似之处,唯后者圆唇、胎厚。M24:1陶鬲侈口、卷沿、鼓腹,方唇微上折,与二里岗下层C1H9陶鬲接近,年代亦应差距不大。下七垣文化的族属问题学界多有讨论,邹衡先生最早提出了先商文化的概念,墓地出土大量卷沿鼓腹陶鬲其形态特征与郑州二里岗期商式鬲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夏代中原地区,如此规模公共墓地的发现目前尚属首次,为先商文化的发掘研究工作填补了一项空白。这一时期的石棺墓在中原地区也是前所未见,石棺以及其简化形式墓葬的发现亦提供了探讨商族起源的新线索。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