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葬10余座。
南沙子古墓群位于莱山区解家庄镇南沙子村村南约200米的一处丘陵地上。本次发掘清理了东汉时期墓葬4座,编号为M1—M4。
南沙子东汉墓群中编号M1的墓葬,是本次发掘规模最大的一座墓葬。其由墓道、墓门和单室砖室组成。墓向为西偏北。墓道呈斜坡状,长4.5、宽1米。墓门现存门额、券顶和门垛等。墓门的门垛用砖是一种特制的墓葬用砖,平面略呈“曲尺形”,最长处为29、最宽处为20、高18厘米。门垛用砖制作的十分精致,其面向墓室的一侧有模压的阳线龟形纹,而墓门门垛相对的一侧为一组模压的重三角形与网格相间的花纹。券顶用砖为楔形砖,单砖侧立,面向墓室的一侧有模压阳线龙拉车花纹。墓室略呈方形,长3.2、宽2.8米。四壁用青灰色的侧面带有花纹的砖单层错缝叠砌而成。墓的东、南、北壁现余16层。1—7层(自下而上)逐渐外倾,8—9层逐渐内收。墓的西壁较直,中间偏北设有墓门。墓壁的用砖主要是侧面有重菱形纹的花纹砖,此外有少量的正面带有模压阳线穿璧纹,侧面带有菱形纹的花纹砖,这2种砖都带有子母口。砖长31、宽14、厚7厘米。墓底由单砖南北向错缝铺砌而成,主要以正面带有模压阳线穿璧纹的花纹砖为主,也有部分用砖为侧面带有模压阳线重菱形纹的花纹砖。人骨架已朽,仅清理出部分骨盆、肋骨和下肢骨等。随葬品均为陶器,分别放置在墓室的西北角和西南角,西南角有3件,1件白陶罐,2件灰陶罐,在西北角仅有1件双贯耳灰陶罐。此外,发现一件残砺石及多枚五铢钱。M2—M3,均为长方形砖室墓。墓室一般长3、宽1米左右。墓壁用青灰色的模压花纹砖单层错缝叠砌而成。其中,M2的墓葬用砖主要为比较少见的侧面带有模压“大吉日”与菱形纹、乳丁纹相组合的花纹砖,子母口。砖的尺寸与M1的墓砖尺寸相同。M3发现的随葬品较丰富,除发现一面汉代铜镜外,还发现了一对玻璃耳珰及几粒珠子。
望杆墩墓群位于南沙子墓群南侧,此次清理了一座元代墓葬和一口东汉古井。元代墓葬的墓室保留大约4/5,顶部因工程建设已被破坏,墓室内填满砾石。墓室仿居室,方形,墓室的四角各有一朵斗拱。墓壁向上逐渐内收,形成穹隆顶。在墓的北壁用砖内收砌成一窗形。东、西在直壁上有一层单砖侧立,一进一出排列,应为上面开始收分起券顶作为准备。墓底砌一棺床。人骨架已朽,根据辨认,较完整的一具可能是原葬,其西部集中放置的骨骼,应为迁葬而来的,随葬品3件。此墓的规模虽然较小,但较有特点,棺床较大,墓门外两边各有一门垛,门采用券形顶,用乱砖砌成。东汉砖砌井呈圆形,井口直径约1.4、残深约3.4米。整个井壁用侧面带有模压重菱形纹的子母口花纹砖单层叠砌而成。
西轸格庄墓群位于莱山区西轸格村西北,本次发掘清理了5座墓葬。编号为M1—M5。墓葬形制有2种,即平面略呈“凸”字形的单砖室墓和长方形砖室墓。M2是一座带有斜坡墓道的长方形砖室墓。墓室的东、南、北壁先单砖错缝平砌二层砖,后单砖侧立一层砖的砌筑方法。砖长31、宽14.5、厚7.5厘米。墓门位于西壁,封门砖为单砖错缝叠砌而成。墓底由单砖错缝铺砌而成。墓内随葬数枚五铢钱,已朽。
侯家东汉古墓群位于烟台开发区八角街道侯家村西的丘陵地上。此次考古发掘清理了2座墓葬。编号为M1、M2,相距约1000米。M1封土保存较好,面积较大。平面呈圆角方形,剖面呈“馒头状”,边长8.7、存高1.8米。封土为灰褐色土堆积,夹杂有黄褐色生土,土质坚硬,没有明显的夯打痕迹。封土上下土质土色没有差别,为一次堆积。M1的平面略呈“凸”字形,由墓道、墓门和墓室组成。墓壁用青灰色的模压重菱形花纹砖单层错缝叠砌而成。墓底也采用与墓壁相同的花纹砖,单砖错缝平铺砌成。棺已朽,根据灰痕分析,可能是双棺,东西向放置。M2的墓葬形制与M1基本相同。唯一的区别是,M2的墓底中间放置棺木的位置没有铺墓底砖。M2发现了数百枚五铢钱,其中有少量的剪轮五铢。与本地区所发现的西汉时期带有封土的墓葬不同的是,M1、M2的墓室不是在封土下,而是在封土的侧面,这种埋葬方式在本地区以往的考古发掘中比较少见。
这几处古墓中所出土的文物和新发现的墓葬形制,对研究胶东地区汉代的丧葬习俗、物质文化和社会经济等具有参考价值。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