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唐代墓葬,考古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据悉,该墓群系坊前村农民吕世华在整理农田时发现,沂南县文物工作者及时赶赴现场进行调查勘探,并向市文物管理办公室作了汇报。2005年12月29日,沂南县根据临沂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指示要求,组成考古队,进驻现场进行抢救发掘。
这次发掘的三座墓葬均为砖式墓,除二号墓规模较小外,一号、三号墓葬规模较大,形制亦基本相同,均为圆形穹隆顶砖结构单室墓,分别由墓门、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门为仿木结构式的门楼,中间有门洞,通过甬道与内室相连。一号墓内发现两具尸骨。出土白釉瓷碗、陶砚等文物。三号墓正在发掘清理之中。
坊前村唐代墓群的发现,在沂南县尚属首次,山东省也较为少见。
罕见唐代墓群现身沂南县 历史文化名城再添新佐证
临沂市考古又有重大发现:日前,在沂南县大庄镇坊前村,基本结束工作的考古专家初步鉴定在这里发现的墓群为唐代墓葬,这一结论再次证明了临沂市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1月11日上午,刚刚步入考古现场,两座穹隆顶的墓葬赫然呈现在记者眼前。正在现场进行紧张发掘的考古人员告诉记者,“这在省内也是比较罕见的唐代墓群。”据了解,此次考古现场已发掘3座墓室,其中一号墓和三号墓形式相同,顶部均坍塌,初步断定为唐代墓葬。记者看到,这几座墓室全由青砖砌成,除二号墓较小外,其它墓葬均规模较大,形制基本相同,为圆形穹隆顶砖结构单室。墓由墓门、甬道、墓室三部分组成,墓门为仿木结构式门楼,间有门洞,通过甬道与内室相连。工作人员介绍说,一号墓发现两具尸骨,出土白釉瓷碗、陶砚等文物;二号墓距离地表仅70多厘米,长方形,为二次葬孩童墓,墓内有两个头骨及肢骨等;三号墓发现了三具尸骨,也有白釉瓷碗、砚台等文物。
据介绍,这种蒙古包式的墓室结构有北方草原的气息,是北魏以来,汉族和少数民族杂居,南北民族融合的反映。草原文化在长达数千年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中,与中原文化互相撞击,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据考古队队长宋彦泉介绍,在我省乃至国内,由于墓葬习俗的不同,汉代墓葬发掘较多,整个山东发掘了有六七千座,但隋唐时期的墓葬仅发掘了百余座。
此次发掘将对研究这一时期的葬俗及南北民族融合的历史有较为重要的价值,也为研究唐代墓葬的葬制、葬俗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这一墓葬的发掘和保护也显示出当地群众浓厚的文物保护意识。据介绍,墓葬的最初发现是在2005年12月,坊前村农民吕世华在挖牛蒡时偶然发现的。发现后,他及时告知了本村在沂南北寨汉墓博物馆任副馆长的吕宜乐,并迅速汇报到县、市相关部门。
据吕馆长介绍,墓葬发现处与阳都故城、诸葛亮故里仅一河之隔,直线距离不过300米。专门赶到考古发掘现场的市文化局局长王文元说:“这再次证明临沂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的深厚。”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