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起,分别聘请相关单位围绕年代地层学和生物地层学进行了科研和年代测定工作。2003年,蔡保全等在《中国科学》发表了生物地层学研究成果,认为马圈沟第三文化层的年代应早于距今180万年,有可能达到200万年。2004年,朱日祥等在英国《自然》杂志报道了古地磁学研究结论,认为马圈沟遗址第一、二、三文化层的年代分别为距今155、164和166万年。
在以往的报道中,根据石制品的特征判定,泥河湾更加古老的旧石器文化仍然存在,它们被埋藏在更加古老的地层中。2002年,朱日祥等在马圈沟遗址地层剖面附近,为取得样品挖掘一个1×2、深约8米的探井,从地层内找到了3层大小不等的石头和少量动物骨骼,怀疑少许石头似有人类使用或加工的痕迹。当把所有材料拿回室内进行科学分析时,否定了其有人工痕迹,因为哪一件标本都不足以证明其与人类生产生活有直接的关系。但是,对这一重要的线索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去年7—11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重点组织了对泥河湾盆地的旧石器考古调查,同时在马圈沟遗址第三文化层之下发掘一探坑,以证实其下部地层是否含有文化层。探坑开口6×7、下口3×4—1×3、发掘深度8.5米,因地下水等原因无法继续向下发掘。在发掘过程中,分别在第三文化层之下(以底面为界)2.1、6.5、7.3米处发现了3层石头和动物骨骼堆积。同时在8.3米处发现动物骨骼一件,石头一块,很难断定是人类的制品。
第四、五、六文化层共出土编号标本294件,其中动物骨骼91件,种类有象、犀牛、鹿、羊和鸟等。出土大小不等的砾石、石块共计203件,其中,有人类加工痕迹的标本数量极少,多数为天然砾石或石块。在石制品中,多数为断块、石核,石片存在但不甚典型。所有的石制品上没有发现典型的修理痕迹,没有被加工成器者。但是,一些石核则反映出鲜明的人工特征,核身上打击痕迹清晰可辨,往往保存着石片疤。因为文化遗物发现于均匀的细粒沉积物中,发掘面积小,埋藏环境较难判断。但从出土的石制品看来,数量少,石片少,无修理痕迹,无工具,肯定不是石器加工场所,也不可能是遗址的中心部位,更没有资料证明其属于异地埋藏类型,这些有趣的问题尚需深入研究。同时,因为石器类型少,缺乏经加工的标本,对各个文化层的文化面貌和特征也难以做出评价。
马圈沟遗址是泥河湾盆地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为泥河湾年代的推前和相关问题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如果使用朱日祥的年代研究成果,1992年的发现与研究,将泥河湾盆地人类活动的年代从100多万年推前到150多万年前;2001年第二、三文化层的发掘,使泥河湾人类活动的年代达到距今166万年前。这次马圈沟遗址第四、五、六文化层的发现,不仅大大丰富了文化层次和文化内涵,又把泥河湾人类活动的年代向前至少推进了8—10万年。那么,根据古地磁年代数据,其绝对年代应超越距今170多万年;如果根据生物地层学研究结果,马圈沟遗址第六文化层的年代当在距今200万年以前。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