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ce=3 border=0>
江苏扬州唐宋城东门遗址位于扬州市东关街口古运河西岸,发现于2000年初。2004和2005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南京博物院、扬州市文物考古队组成的江苏扬州唐城考古队继续对其进行了发掘清理,在主城墙和主城门处揭露出了唐、五代、北宋、南宋的城墙包砖、主城门、露道等,在主城门以东清理出了形成于南宋初期的瓮城、便门、露道、城壕等遗迹现象,在南宋瓮城东墙之下还解剖发现了北宋的出城露道。出土遗物主要有唐宋时期铭文城砖、唐—清的瓷片和铜钱等。
唐代主城墙被叠压在五代和两宋时期的门址之下,城墙外侧有厚约0.9米的包砖。包砖砌法:一种是面砖为一排顺砖,内填两排丁砖,与面砖错缝;另一种是面砖为一排丁砖,内填一排丁砖和一排顺砖。砌法皆隔层错缝使用。
五代时期的城墙较之唐代向东移了约2米,城墙包砖延伸到了宋代城墙包砖之下,采用平砖错缝顺砌。
北宋城墙外侧包砖在五代城墙外包砖的基础上向内收缩了约1.2米,采用一顺一丁和半砖丁砌的方法。
北宋时期的主门道仅揭露出来了东部,东西6.45、外口宽5.07、门砧石内宽6.07米。门道两侧为砖砌边壁,砌砖叠压在五代时期的砌砖之上。砌砖采用二顺一丁和全为丁砖的砌法。主门道内的2块方形门砧石南北对应,上有边长28厘米的方孔。北宋主城门内露道被叠压在南宋时期的门道之下,保存较差。
在南宋时期瓮城东墙夯土之下,发现有保存较好的北宋时期露道。该段露道呈东西向,南北宽约5.8、东西长约5.9米,路面砖和路心石破损严重,残存有多条车辙印痕。该段路面铺砖之下,垫有厚约7厘米的黄黏土层,与主门道内北宋露道的做法相同。
南宋时期对东门进行了改建和扩建,除了加厚主城墙包砖将主门道内缩变窄之外,还在主城门外加筑瓮城并疏浚加固城壕,在东台地上增设军事防御设施等,形成了一个以瓮城为中心,由东台地、城壕、瓮城台地、瓮城和主城墙构成的多重防御体系。
南宋时期主城墙在北宋城墙的基础上向东加宽了约80厘米。包砖采用“露齿龈”做法,底层砌砖为立砖横铺,以上均采用二顺一丁,错缝平铺,砌砖之间用加糯米汁的石灰膏黏合。
南宋主城门门道也在北宋城门的基础上向内收缩,形成了宽4.1米的南宋时期主城门。揭露出来的南宋主城门东部东西约7.2米,门道两侧边壁为砖砌直立壁面,与城墙外侧包砖不同。
南宋瓮城位于主城门东侧,南墙上辟有一便门。瓮城内略呈梯形,南北进深28.3、东部东西面阔31.5、西部东西面阔33.75米。瓮城城墙均由夯土夯筑而成,仅基础部分保存较好。城墙均内外两面包砖,包砖大多无存,但基槽清晰。
瓮城内地面铺砖为平砖错缝顺铺,铺砖之间不见有黏合剂。瓮城内地面东北部最高,东北角与排水沟的最大高差达60厘米,当是为了便于瓮城内积水经由南边门边的排水沟流出城外。
南便门位于瓮城南墙上,门道两侧边壁已不存在,仅残留有门道内少量铺砖和门道外口西侧角石。
瓮城外为一东西23、南北约60米的平台,平台高于东侧的城濠约5.4米,形成一个临城濠的台地。台地上有出城露道、便道等,台地地面分为铺砖地面和素土地面。
南宋露道西起主城门,出主城门后约直向东行至与南便门正对时折而南向,穿过南便门;出南便门后即折而向东,沿瓮城南墙东行;向东过瓮城东南角后北折,沿瓮城东墙北向至与主城门东西对应的位置时又折而向东,并一直延伸到了瓮城台地的东边缘。南宋瓮城南墙外露道被破坏。南宋露道路心为一纵排对齐横铺的立砖,以此为路面的中心,路心两侧为对称的立砖错缝横铺路面,再外侧为和路心做法相同的2幅路面。路面略成拱形,表面平整,线道笔直。在瓮城内和瓮城东侧露道转折处的内角,都有用平砖铺砌的辅道;在瓮城东侧,辅道外侧更有用夹杂石灰石颗粒的粗沙粒填垫的便道。2处辅道的平面形状均呈三角形,大小相仿,东西向直边长约6.8、南北向直边长约7.1、斜边长约9.8米。辅道由平砖错缝平铺而成,在辅道的外侧设有挡边砖。
在瓮城东侧的北部,还有一条和东西向道路相连的南北向道路,向北延伸残存24.4米。推测可能是稍晚时期为了方便瓮城东侧北部的通行而修建。
瓮城台地东侧的城濠,只发掘清理了瓮城中轴线附近的部分。清理出来的城濠部分,平面呈亚腰形,在和主城门东西大致对应的部位,城濠收缩至最窄,形成南北长5.3、东西宽约4米的狭窄空间。城濠中堆积大量淤泥,推测原为水濠。在瓮城台地和城濠东侧的东台地的外边,都设有防止水流冲刷的砌砖护岸,护岸的砌砖分为中间的直立壁面和南北两侧的斜坡壁面。直立壁面平面为“〕〔”形,位于瓮城中线附近,西侧保存最长为7.23、东侧保存最长为7.07米。砌砖严整,拐角处用砖为专门加工而成的异型砖。在砌砖之下,发现有3层砌石基础。护岸的斜坡壁面部分呈平直的弧状,采用单砖错缝顺铺,砌砖收分约5厘米。从发掘情况推测,城濠南北两端应与东侧的运河连通,城濠内的水应该是从北向南流动,城濠和大运河环绕着东台地。城濠之上,应该设有濠桥之类设施以连通瓮城台地与东台地。
东台地是位于瓮城东侧的一个高于城濠的台地,台地顶面的高度与西侧的瓮城外地面高度基本相当。台地顶面为用夹杂有碎石子的粗砂粒处理的面;在东台地的西北边,台地表面经过简单的夯筑处理,沿城濠边部分再用垒砖护岸,目前揭露出来的台地西北部护岸长约35米。推测东台地西、南、北面为城濠,东临大运河,台地被城濠和运河环绕,成为水中环岛。
根据发掘结果并结合文献来看,瓮城在元代末年被彻底毁弃,即元代基本沿用了南宋时期瓮城,但封闭了城濠两端的水口并在城濠内修建有小型建筑。
东门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的唐至明清时期的瓷器、铜钱、铜器、铁器、铭文砖等遗物。所出瓷片涵盖了唐至明清各主要窑口,特别是在瓮城外侧解剖到的唐代灰坑中还发现了唐代青花瓷残片,扩大了唐青花在扬州的发现范围。所出铭文城砖的时代有唐、五代、两宋和明清,内容多为烧造地和烧造者的归属和身份。
20多年来,扬州已先后发掘或正在发掘宋大城的4座主要城门。4座城门始建年代不一,形制也各有千秋,但都依据地势,巧妙地利用地势的差异,完善了城防。唐宋城东门遗址的发现,对于研究扬州城的历史沿革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揭露出的遗迹现象表明,东门是4座城门中结构最复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这对于研究扬州城市建设和城市布局演变有着重要的意义,也印证了《嘉靖维扬志·宋大城图》中关于东门的有关记载。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