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全洪介绍,今年12月4日起,他们在南海神庙南侧和西南侧两个地点进行正式发掘。经过半个多月的清理,发掘了一处战国至南越国时期的遗址,出土有陶瓮、陶罐、陶三足盉、陶碗、陶小杯、兽骨等遗物,陶器纹饰以复线对角方格纹(变形米字纹)为主纹,通常与细方格纹组合。这类陶器年代大体推断为战国时期。以往曾在萝岗一带的山岗发现“米字纹”等几何印纹硬陶,这是首次在珠江岸边发现。
但更重要的收获,是在西南侧旧河涌揭示出一处古代石砌码头和路桥遗址。据专家现场分析,根据码头遗址的石料选材、构筑特征以及出土遗物,初步推断其建造年代不晚于明代,可能在清代中期因河滩淤积、岸线南移而废弃。
现场:古码头做工相当考究
记者看到,古码头和路桥遗址位于南海神庙西南侧,也就是当地旧称“大码头”的地点。遗址由码头、道路和小桥构成,发掘长度为115米,基本上呈南北向,遗址由南向北延伸至南海神庙西侧的小山岗———浴日亭所在的“章丘”山脚下。
码头位于这处遗址的最南端,做工相当考究。它略呈长方形,台基南北长17米,东西面宽5.5米,底基宽6.3米,现存高度1米左右,全部用长条形石块砌筑,南面砌有7级台阶,北侧接道路。道路长90多米,宽4.4米~4.5米,为夯筑土芯,路面呈龟背形,正中铺石板,两侧为土面,以碎石铺垫。路南北两端砌筑石块包边,中间的一段则用木挡板,侧壁外填以石块和泥土作护坡。整个道路和码头的两侧都打木桩加固。
古码头的发现令众多专家兴奋不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卜工表示,海上丝路的遗迹考察过去主要注重沉船,现在又有了码头,就更加完整了。专家们认为,这一发现大大提升了南海神庙乃至广州在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冯永驱表示,广州海上丝路的重要遗迹,目前在广州仅有光塔和南海神庙,而南海神庙中的很多东西还是后来重修的,此次发现弥补了这一遗憾。
专家:四大谜团有待揭开
随着发掘的展开,一些未解之谜也浮现出来:谜团一:古码头修建于何时?
经过局部解剖,并没有发现明确断定年代的指示物,专家们只能粗略推断:码头和路桥的修建时间不晚于明代。著名文博专家黄淼章根据历史记载提出,南海神庙在明成化八年(1472)曾经经历过明代最大规模的一次重修,码头和路桥很可能是那个时候的遗物,但这种说法仍有待实物证据支撑。
谜团二:路桥两端通向何方?
目前已经发掘的码头,末端入水,专家们推测7级台阶之下可能还有东西,那么码头的前沿到底在神庙的什么地方?而道路的北端仍埋在南海神庙目前的围墙以内,这条路与神庙或者浴日亭又是什么关系?
谜团三:码头当时是作什么用的?
在码头7级台阶稍北的位置,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个大石砌成的石框,旁边还有一些六角形石柱,专家们推测这有可能是古时的“接官亭”,那么它会不会就是皇家御用的专用祭海登陆码头呢?
谜团四:是否还有另一个码头存在?
著名文博专家黎显衡指出,此次发现的古码头并没有正对南海神庙的大门,而过去皇帝祭海的文书都是从海上送来的,使者应该是正对神庙大门登岸,因此判断从隋代到明代以前,这一带一定还有另一个码头。
专家指出,今黄埔区庙头村一带唐宋时称黄木湾,有扶胥港,是海上丝绸之路从广州出发的主要港口。从隋代在此建祠祭祀南海神开始,就成为我国古代重要的港口和帝王祭海的场所。当地流传,如今南海神庙“海不扬波”牌坊前十多米处,过去确有一个码头,如今这个码头在哪里呢?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