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ace=3 border=0>
该遗址位于赤峰市西北40公里,松山区初头朗镇三座店行政村三座店自然村阴河左岸洞子山上。遗址由大小两座并列的石城组成,大城在西,小城在东。大城西面是陡崖,东、北两面有石砌的城墙,南面是陡长的坡。从山顶高处直达南侧坡底约140多米范围内,都有遗迹分布,东西宽度从断崖到石墙最宽处可达110米,面积约14000多平方米。小城紧傍大城东侧,略呈长方形,南北长50、东西宽40米,面积2000平方米。四面都有石砌的城墙。
发掘主要集中在大城内。目前已经揭露4000多平方米。清理的遗迹有石砌的圆形建筑基址、半圆形建筑基址、窖坑以及石墙、积石台和零星墓葬。其时代绝大部分属青铜时代夏家店下层文化,包括石城本身;只有积石台遗迹属夏家店上层文化,此外遗址中还可以见到少量红山文化时期的陶片。墓葬由于缺乏随葬品,时代待定。
地层堆积在大部分地段可分3层,第一层为表土层,许多建筑基址出露于地表,尚可辨识。第二层灰褐色,层内包含夏家店上层文化积石台遗迹,以及铁梃铜镞等战国—汉代遗物,而属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石砌建筑遗迹都被压在该层之下。因此可以判断第二层应为夏家店下层遗址废弃之后的堆积。第三层灰白色或浅褐色。普遍堆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建筑石墙的周围,个别被石墙叠压。此为遗址使用时期的文化层堆积,包含的陶片等遗物也比较多。
圆形建筑基址(房址或石圆圈):是最常见的一类遗存,已清理出38座。墙体用石块砌筑,直接从地面起建,不设基槽,砌墙的石块皆就地取材。砌石之间有的用草拌泥黏合,有的则似乎是直接垒砌,也有的墙体为土石混筑,并发现少许壁面上抹泥的现象。这类遗存有双圈石墙和单圈石墙两种建造形式。双圈者的外圈直径8—10米,内圈为室,外圈与内圈之间形成一周“回廊”,中间多有隔墙。单圈建筑的面积略小,直径3—5米,一般是作为双圈建筑的附属出现。室内都有泥土筑就的使用面(个别为白灰面),面上有用火的痕迹,并遗有陶鬲、陶罐等器物,这样的面一般不止一层,多者有三、四层。回廊内也发现局部经加工的硬面和烧烤用火痕迹。值得注意的是,该类建筑的石墙有的用直径不足10厘米小石块垒砌,在室内墙脚处也贴敷一周同样的小石块。石块间掺和泥浆,发掘所见皆堆积在使用面的周围。此外,在建筑基址的南侧或东南侧,往往发现台阶状砌石,有明显的踩踏痕迹,是进入建筑内部的通道。
半圆形建筑基址:这类遗迹皆附着在石墙的外侧,形式上类似城墙上的半圆形“马面”。一般面积较小,没有明显的使用面,筑造比较简单。
窖坑:已清理13座,多为挖地的竖穴,圆形直壁,坑壁用石块砌筑,也有的一侧依托自然山石的陡壁,其余部分再用石块补砌围封。
以上三类遗迹往往是一个固定的组合,共同组成更高一级的建筑单元(院落),有石墙把它们连接在一起。
城墙的总长度约200米,清理了40米,包括4个“马面”。城墙的两侧用石头包砌,内填黄土;外侧砌筑半圆形的“马面”,外侧现存高度3.5—4米。墙外有壕;内侧较矮,依附城墙旁侧以及墙体之上有石砌的圆形或方形建筑。
较晚的遗迹只见夏家店上层文化积石台一种,集中分布在两处地点,一在坡下东侧,一在坡顶。各有3—4座积石台,石台作长方形,东西向,东西长约3、南北宽近2米,这是一种摆放在地面上的积石遗迹,四周用较大的石块码边,中间填充乱石。在石台东侧往往发现一件破碎的陶器残片,附近不远处栽立一块条形石桩,祭祀的性质非常明显。
出土遗物:石器有磨石、石臼、斧、铲、刀、饼形器等,有些臼窝直接凿在大块基岩之上。磨石比较常见,表面光滑平整,个别磨出一条细窄的槽,多置于石墙上或夹在乱石之中。陶器种类有筒形鬲、、罐、瓮、盆、钵等,都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常见的类型,但从形态看比较晚。出土位置多集中在圆形基址的室内及回廊内,少数见于灰坑或地层中。骨器较为少见,有骨锥、骨簪、卜骨等。遗址内动物骨骼比较少见。遗址中发现两枚刻有类似文字符号的陶片,皆夏家店下层文化遗物,每片一个字符,作上下结构,具有典型的表意特征。在夏家店下层文化时期存在如此成熟的文字类符号,无疑是一个重大的发现。
三座店遗址属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山城类型,该遗址基本未被后世扰动破毁,遗迹间也不存在复杂的叠压打破关系,因而最大限度地保留着它的初始状态。此外,从出土遗物看,其时代应为夏家店下层文化的晚期;从遗迹所处的层位分析,其布局基本属同一平面。全面地揭露清理这处遗址,对于聚落考古研究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于夏家店下层文化山城遗址的性质,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看法,以前普遍认为是具有防御性质的聚落遗址,近年又有学者提出祭祀说的新观点,这的确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三座店遗址所能提供的发掘资料,应该有助于对这一问题的解决。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