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一批石材良好、打片和加工痕迹十分清晰的石制品,并进一步确认了该遗址的地层堆积情况和文化遗物分布范围。
十八站是以清代驿站而得名,其所在地现隶属黑龙江省塔河县十八站林业局和十八站鄂伦春族自治乡管辖。遗址坐落在黑龙江支流呼玛河左岸二级阶地上,地处大兴安岭北坡山地。海拔高度约300米。1975—1976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次发掘了这处遗址。当时共发现4个地点,由最西部的75072号地点至最东部的红旗大桥地点分布范围约10公里。
此次发掘的位置在75075号地点第二级阶地顶部,南距阶地的前缘15、东距第一次发掘的探方约150米,地表为疏林和草地。发掘面积16平方米。这里的地层堆积情况简单而清晰,以探方西壁剖面为例,由上至下:第1层为全新世黑土层,含大量草根和腐殖质,厚0.1—0.15米,未见文化遗物;第2层为更新世晚期的黄土状亚黏土层,厚0.3—0.5米,含石制品,不含陶片;第3层为更新世晚期的黄土状亚黏土夹小砾石层,砾石直径一般5—8厘米左右,含石制品,不含陶片,厚0.2—0.3米;第4层为-风化砂层,厚0.5—1米,上部含稍大的扁平状砾石,均水平放置,最大的一件砾石长17、宽14、厚4.5厘米,未见文化遗物。以上第2、3层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原生文化层,其中第2层黄土状亚黏土系风成黄土,在二、-阶地上部有着广泛的分布,有的地方厚达数米以上;第3层夹有小砾石的黄土状亚黏土层的形成受到一定程度的水流作用影响,但该层中出土的石制品与第2层出土的一样,边刃锋利,没有经过远距离搬运而磨圆的现象。
此次发掘出土的文化遗物均为石制品,共41件。种类有普通石片、石叶、石核、刮削器、砍砸器等,石料多以坚硬且劈裂性能良好的灰色燧石为主,也有少量灰绿色硅质岩。石制品形体较大,未见细石器;打片和第二步加工主要以锤击法为主,并存在间接打击法和软锤修理技术;石叶较宽,约2厘米左右,有的背面带有1或2道纵脊,横断面呈三角形或梯形,有的两端被截断;第二步加工多为单面正向修整。考古队员们还在呼玛河左岸的二级阶地上采集到石制品标本50余件,其中有一件两面通体压修的椭圆形两面器和一件大型的石核砍砸器。
通过此次对十八站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的复查和发掘,不但获得了一批石器标本,更重要的是找到了单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原生文化层堆积。地层内出土的形体较大的石制品加工技术古拙,并不与细石器和陶片共生的事实进一步确认了十八站遗址的文化性质,而且在地层上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制品组合与相对较晚的细石器和陶片区别开来,对该遗址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有重要意义。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