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space=3 border=0>
龙山时期的灰坑,主要位于取土场的西南部,坑口有不规则形、圆形与椭圆形等,多数为口大底小,斜坡状,少数为直壁,口径0.5—5.3、0.4—1.65米,出土遗物有陶、盆、罐、甑、碗、蛋壳陶杯、三角形鼎足、骨标、骨锥、残石斧及石锛、卜甲和卜骨等;商周时期祭祀坑均为圆形,直径0.6—0.7、深0.35—0.5米,内有一头猪,为猪分解后对称状放置坑内,猪头有向南和向北之分。壕沟位于遗址的中部,形状近似圆形,直径80—100、沟口宽8—10米,沟壁为斜坡状(稍陡),深2.2—2.5米,出土遗物有大口尊、甑、瓮、鬲、、罐等口沿、锥状和袋状鬲足、斝足、弹丸、网坠、纺轮、蚌镰、蚌铲、骨镞、铜削等。
大批商周—唐宋时期的古墓葬是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计461座,其中有商代1座,西周30座,春秋190座,战国128座,汉代54座,唐宋18座。
先秦时期的墓葬皆打破龙山至商周时期的文化堆积层及文化遗迹,墓葬分布非常密集,仅在9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墓葬324座。墓葬之间的叠压和打破关系异常复杂,许多早期墓葬被后期的墓葬打破或叠压,部分墓葬残缺不全仅残存头颅或下肢骨骼部分。墓葬均属小型墓葬,主要形制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部分有生土二层台。西周墓内有腰坑,坑内都殉狗一只。墓葬一般长2—2.4、宽0.5—0.8、深0.7—1.3米。墓葬方向,除西周墓为南北向外,大多数为东西向。墓葬多数为-墓,也有少数儿童墓。人体骨骼保存较好,除被打破外,均能清理出完整的人体骨架。葬式主要有仰身直肢、仰身屈肢,一般两手交叉于下腹部或两手上抬置于胸部;其他葬式有侧身直肢与侧身屈肢。葬具已全部腐朽,只有少部分的墓葬能清理出葬具的痕迹。墓葬随葬品大部分放置在墓主人的头部,有的墓葬随葬品则放置在墓坑的一侧,随葬品多寡不一,多者10几件,少者2—5件。随葬器物组合,西周时期为簋、鬲、豆、罐、盆;春秋时期为罐、鬲、盆、豆、壶和鼎、豆、盆、罐;战国时期为鼎、豆、壶与鼎、豆、罐。
汉代墓葬主要有空心砖墓和砖室墓,均为长方形。空心砖墓有单室、双室(设有脚箱)、三室(设有头箱和脚箱)等结构。墓室长2.02—5.04、宽0.85—1.4米。空心砖的尺寸大小不一,一般长0.93—1.5、高0.33—0.8、厚0.12—0.18米。空心砖正面有纹饰,饰4个方格对角纹,方格纹内饰云雷纹或柿蒂叶纹,中间饰1个圆涡纹。砖室墓均为长方形,多数为单室墓,双室墓较少。部分墓有斜坡形墓道。墓砖多数为素面,少数墓砖一面饰绳纹。墓壁均为错缝平铺砌法。墓室长2.05—6.3、宽0.78—2.54米。唐宋时期的墓葬形制有长方形、船形、龟形和方形圆角穹隆顶等,除方形圆角墓稍大外,其余形制的墓葬均较小。
这次发掘出土文物1500余件,主要有陶器、骨器、蚌器、料器、玉器、铁器、铜器等。陶器占大宗,有簋、鬲、盆、罐、豆、鼎、壶、勺、盘、、钫、灯、钫轮、弹丸、网坠、管等,铜器有带钩、镜、环、铃、簇、戈、矛、剑、敦和印章等,骨器有簪、标等,蚌器有珠、蝉、耳鼻塞、兔饰、环饰等,料器有珠、圭形挂件、项饰等,其他有贝币、玉玦、铁削、铁剑、铁佛像、石砚台、黛板以及钱币等。
程井遗址文化内涵丰富,其龙山、商周遗存的发现,提供了该地区先秦古文化的遗存信息。尤其是周代墓群数量多,分布密集,年代跨度大,叠压和打破关系复杂,对建立皖西北地区周代墓葬年代标尺具有重要的意义。此外汉代空心砖墓的发现,对该类型墓葬的分布范围及特点也提供了重要的线索。对探索皖西北地区龙山、夏、商、周诸时期文化的特征、源流及与淮夷和焦、夷古氏族的关系,均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