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 vspace=3 border=0>
该遗址南北长200、东西宽150米,面积约3万平方米。清理的采石遗迹主要分布在南部的15000平方米范围内,发掘的采石遗迹大致可分为4区:Ⅰ区由5组组成,采石坑12个。其中Ⅰ4组呈台阶状,南北长9.75、东西宽2—1.5、深2.8米,由3个相连的采石坑组成,采石3块,坑壁凿痕清晰。Ⅱ区由2组组成,采石坑4个。其中Ⅱ1组为一马形石坑,周边凿刻整齐,马的腹部有2处楔窝。Ⅱ2组呈曲尺形,由3个采石坑组成,长8.45、东西宽5.6米,整体北高南低,深度1.2—2.25米不等。Ⅲ区由3组组成,采石坑7个,石坯坑1个。其中Ⅲ3面积较大,南北残长13.9、东西宽4.25、深度0—1.85米不等,由6个石坑组成。Ⅳ区最为密集,发现采石遗迹10组,共45坑。其中采石坑40处,采石40块;石坯坑3处,石渣坑1处,另有1处废弃坑。Ⅳ4面积较大,东西长26.7、南北宽18.5、深度0—1.8米不等,采石18块。根据遗痕测量,所采石料长1—2、宽0.7—1.2米不等。
刻字遗迹1处。位于Ⅳ4区北部,以“十字”四等分,4个区分别刻有“一”、“二”、“三”、“四”4字。在刻字周围有4处采石坑遗迹,因此刻字当是标明这4处采石坑的区位。
石渣坑1处。位于IV4区东部,无开凿痕迹,底部为-石砾层,为自然石坑,南北长6.1、东西宽5.2、深2.3米,内填满碎石,推测此处为专门堆放周围采石坑内开凿出碎石的坑。
墓葬2座。一座位于Ⅰ5组东部石槽内,仰身直肢,随葬有“五铢”钱币数枚和一件铁錾等,钱币多为西汉宣帝时期的五铢,另有少量武帝五铢,墓葬时代为西汉晚期,墓主身份较低,可能是凿石的工匠。另一座为清代墓葬,出土魂瓶一件。
采石遗址的基本单元为露天石坑,在开山取石的过程中,工匠们巧妙地利用山石走势、石裂隙及山石的纹理等自然条件开采石料。开采的石料长1.2—3、宽0.7—1.4米不等。从发掘清理情况来看,采石工艺一是根据山石大小及走势,稍加修整,在周围凿出楔窝,塞以錾、楔等物,敲击取石。一是顺着岩石走向,选择石质较佳处,在长方形石料四周开凿沟槽,达到预定深度后,再从两侧或四侧向石料内对凿楔窝,填以錾、楔等,敲击撑裂取石。
采石坑内多有采石遗留下的碎石子,碎石子中夹杂有铁屑,多数已锈结成小圆球状。在一些坑中还发现有采石工具如宽錾、扁錾、凿、楔、锸等。此外,遗址内还发现有大量西汉时期的陶盆、壶、釜、甑、罐、钵等器物残片及“五铢”钱币、大量的筒板瓦和瓦当等,铁器应为凿石工匠的工具,陶器中部分为凿石工匠的生活用具,如陶钵等。
采石场遗址的主要采石开凿工艺与徐州西汉王陵及中型墓葬等内封石的开凿工艺相近,遗留的开凿工具也具有明显的汉代风格,特别是一些采石坑内的大量陶器残片及“五铢”钱币的出土,证明该采石遗址的时代为西汉,可能延续至东汉初期。徐州西汉楚王墓众多,均使用大型塞石封堵,中型墓葬多用条石封填,但却一直没有发现采石遗址。目前我国广东虽然发现汉至清代的采石场遗址,但并未发现明确的汉代采石遗迹,因此可以说徐州汉代采石场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处汉代采石遗址,也是我国古代(汉唐之前)唯一一处采石遗址。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