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
甬道,位于墓道与墓室之间,平面呈长方形,条砖砌壁券顶,甬道两壁底部3层为双排长条砖顺置错缝平砌,之上为1层条砖横置立砌、2层双排条砖顺置错缝平砌相间砌成,即两顺一丁的砌法,条砖纵向对缝券顶,石门将其分为内外2部分,石门外侧券顶略低于石门内侧券顶,底部条砖纵向错缝平铺。甬道长2.62、宽1.2米,石门外侧洞高1.66、内侧洞高1.86米。条砖一面饰斜向粗绳纹,长34.5、宽17、厚7厘米。甬道顶部发现有少量红彩印迹,两壁上方和顶部有条带状烟熏痕,可能为燃松蜡所致。甬道内石封门外侧紧贴石封门置墓志一合,出土时志盖和志石略有错位,墓志较小,志盖盝顶形,素面。
墓室,平面略呈方形,西、北、东三壁略外弧,条砖砌壁穹隆顶,四壁砌法与甬道两壁砌法相同,条砖横向四面结顶,顶部正中略平,长条砖纵向错缝平铺底,西、北、东三面边缘较低。墓室东西长3.62—3.88、南北宽3.56—3.65、壁高1.94、室高3.74、墓室底距地表深7.94米。墓室四壁先用泥抹一层,然后在其上涂一层较薄的红彩,红彩现多已脱落,仅存零星印迹,墓室南壁、西壁及东壁亦有条带状烟熏痕。墓室正上方偏西有一长方形天井,南北长2.2、东西宽1.2米。
封门,两重,第一重位于甬道口,条砖砌成,砌法与墓室壁相同;第二重为石封门,位于甬道中部,由门楣、门扉、门框、门槛和门砧组成,门楣、门框、门槛以榫卯相连接,门楣两端铆一铁环,石门枢穿于铁环之中,门扉中部内侧各穿一铁环,环上锁有一铁锁。门扉之上有以沙石掺和料粘附成的乳钉,现已全部脱落于淤土中,每面门扉上有10个,分成3排,上下各4个,中部外侧2个,乳钉直径约5—6、高2厘米。
葬具,石棺一具,东西向置于墓室中部,大端朝西,由底座、两侧帮板、两端挡板及盖板组成。两侧帮板、两端挡板和底座以榫卯相接,底座下四角各垫一长条砖。石棺长2.4、宽0.71—0.97、高0.82—1.2、底距墓室底高0.07米。底座呈梯形,长2.28、宽0.76—0.93、厚0.16米;两侧帮板略呈梯形,上部各有2个圆形穿孔,南侧帮板长2.26、宽0.5—0.64、厚0.095米,北侧帮板长2.24、宽0.5—0.65、厚0.095米;两端挡板呈拱形,前端挡板宽0.68、高0.86、厚0.08米,后端挡板宽0.51、高0.7、厚0.08米;盖板基本呈弧形,上有2个圆形穿孔,下葬时已断为2截,后用燕尾卯连接起来,长2.41、宽0.71—0.97、厚约0.08—0.1米。
葬式,石棺内有2具骨架,保存完好,均为仰身直肢葬,北侧人骨略压于南侧人骨左手之上,头均向西,面向内侧。南侧骨架外裹有3层布,其中最里边一层为白布,北侧人骨也裹有数层布。另外,北侧人骨口内含有一枚东罗马金币。
石棺线刻,线刻图案分布在帮板、挡板和盖板上,内容主要为伏羲女娲和四灵,局部贴金。镌刻线条优美,自然流畅。
左侧帮板,中间线刻一龙,龙身修长,张嘴,露齿,瞪目,肩生翼,四肢腾空,作腾飞状,长尾后扬,末端上卷。龙身饰菱形鳞片,上方饰3团火焰纹,周围布满祥云纹,帮板边缘饰一周忍冬纹。龙身轮廓、鳞片内及火焰纹贴金,多已脱落。
右侧帮板,中间线刻一虎,虎身修长,张嘴露齿,双目圆瞪,肩生翼,足、尾与龙相同,作飞腾状。虎身饰条状斑纹,上方有4团火焰纹,颈部一团最大,至尾部越来越小,周围布满祥云纹,部分云纹线条旁有红色线条,可能为初线稿,帮板边缘饰一周忍冬纹。虎身轮廓、斑纹内及火焰纹贴金,多已脱落。
前端挡板,中部刻一门,门框涂红彩,门上有3排乳钉,每扇门上下2排各6个,中间1排4个乳钉,内侧浅浮雕一门环,乳钉贴金,仅下方2排保存较好。门楣上饰3朵团状莲花,间以折枝忍冬纹,两侧各一朵祥云纹。门楣上方为拱形尖顶类似龛楣的门额,门额内饰忍冬纹。门额正上方为一朵折枝忍冬纹,两侧各一相向飞翔的朱雀,周围布满祥云纹,左侧朱雀口衔一珠。门额两末端之下、紧靠门两侧各有一门柱,两端均呈覆莲状。门柱两侧各为一守护神相对立于覆莲座上,面均略向内侧,脑后有圆形头光,卷发,顶部头发略向后束起,脑后长发外卷几近垂肩,深目,高鼻,耳轮较大,戴有耳坠,上唇有外撇八字须,颈部均戴宽带项圈,上身袒露,肩后帔帛缠绕于双臂,末端下垂至覆莲座,腰穿短裙,赤足。右侧守护神颌部有长胡须,项圈下坠有璎珞,右手叉腰,右臂戴有钏,左侧立一长戟,左手上举头顶,手握戟头,左腿直立,右腿略上曲,脚尖点地;左侧守护神颌部有短胡须,项圈下坠有锁,锁下有璎珞,左手叉腰,右侧立一长戟,右手上举头顶,手握戟头,右腿直立,左腿略上曲,脚尖点地。门下方正中为一亚腰形火坛,火坛分3层,中间为一层台面,台面周围饰云纹,之下悬挂有铃形饰物,火坛上火苗升腾,火坛两侧向上伸出2枝抱枝莲,底座周围亦饰云纹。火坛周壁饰三角纹,之内贴金。
后端挡板,线刻一玄武,龟作行走状,双目圆睁,张嘴吐舌,蛇缠绕龟身从其尾部跃起,首尾缠绕形成一大圆圈,蛇双耳后逆,张嘴吐芯,直对龟背前部。玄武之后立一天神,有圆形头光,以带束发,结成花状,深目、高鼻、阔嘴,耳轮较大,上身袒露,腰穿短裙,肌肉发达,形象威猛,右手握长柄环首刀,举于头上方,左手略弯曲,手掌撑开,肩后帔帛缠绕于双臂,下垂于身两侧至龟足部。玄武下方及四周布满祥云纹。玄武蛇身贴金,多已脱落。
盖板,线刻伏羲女娲图案。右侧为伏羲,左侧为女娲,均作人首蛇身,身着敞-领宽袖衣,蛇尾均内卷,未相交,身饰鳞片。伏羲戴小冠,双手捧月(月牙形)于头上方,女娲盘髻,腕戴手镯,双手捧日于头上方。中间为浮云,周围为星宿图和太阳,盖两侧边缘为忍冬纹。
墓志记载,墓主姓李,名诞,字娑,婆罗门种,赵国平棘人,其先伯阳之后,北魏正光(520—525)年间自罽宾归到中土,保定四年(564)薨于万年里,春秋59,死后被授为邯州刺史,葬中乡里。志文中仅提及其长子为提,余未加记载。
该墓的发现是目前国内第一座有明确记载的婆罗门后裔墓葬,也是第一座记载有罽宾国的在华外国人墓葬,它的出土为研究中西文化或中印文化的交流乃至丝绸之路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