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江油大水洞发掘取得初步成果
  • 霍山发现古村落遗址
  • 废弃石窟发现珍贵文献
  • 石首抢救性发掘四座战国古墓
  • 中国水下考古迎来黄金时代
  • 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发现屈肢墓葬
  • 宁夏山嘴沟石窟出土一批珍贵文物
  • 配合青藏铁路建设,青海又发现31处文物点
  • 南京将军山掘出大型古墓
  • 陕西西安发现北周婆罗门后裔墓葬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泉州摘掉史前遗址贫困帽

    p; 戴在泉州头上的史前遗址“贫困户”的帽子终于摘掉了!昨天,晋江流域考古调查工作全部结束,结果让人惊喜,泉州目前拥有史前遗址的数量从73处增加到140处,可以说,晋江流域拥有的史前遗址与福州地区持平,作为福建省中部沿海地区的代表,占到了一席重要地位。

        据了解,由福建省文物局、福建博物院、厦门大学、泉州市文物局四家单位组成的考古调查队,不畏盛夏季节、烈日炎炎、山上草木茂盛、蚊虫滋生,队员们从沿海一路走到山区,足迹遍布除德化以外的所有县、区、市。野外工作从今年5月13日开始至9月底经历了4个阶段,原定调查42个乡镇,实际是97个乡镇(包括街道),比原计划多出1倍多,占晋江流域共128个乡镇(街道)的70%。

        晋江流域考古调查队队长、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陈兆善介绍说,泉州自上世纪50年代以来经历过三次文物普查,但形成的文字资料很少,能够为后人所借鉴的不多,所以造成了人们对泉州早期的历史了解很少。此次调查,也许还有遗址没有被发现,但泉州古人类遗址的分布格局及规律已基本清晰了。

        丰富的古人类遗址填补了泉州历史空白,为今后研究深入提供了第一手资料,也为文物保护奠定了基础。调查材料最终将被编入《福建省文物地图集》,明年调查报告也有望结集出版,已发现的珍贵遗物也会提交博物馆作收藏与展览。

        专家声音

        确立在全省史前文化中的地位

        陈兆善(晋江流域考古调查队队长、福建博物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根据以往资料,晋江流域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经历了三次文物普查,合计发现史前遗址73处,可是所留下的资料比较少,此方面的研究几乎空白,所以造成了学术界认为泉州属于存在史前人类遗址较少的地方。

        陈兆善认为,本次调查最大的收获,那就是已被发现的140处史前遗址。这足以改变史学界对泉州的这一印象。

        在清理了蚁山遗址残余部分,试掘了音楼山和翠坪山遗址后,让大家对晋江流域史前文化的面貌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尤其是东部沿海通过音楼山和蚁山遗址的部分清理,面貌就比较清楚一些。陈兆善说,这些有利于确立晋江流域在我省史前文化中的地位。

        三面环海的石狮没有发现一处史前遗址,晋江仅存1处。而南安却以拥有59处史前遗址位居榜首,占到总遗址数量的四成以上。是原始人特别钟爱这里吗?陈兆善解释,这种状况主要是由于地形特点造成的。

        他认为,晋江流域的地形从总体上分为东部沿海平原及低矮台地、中部丘陵和西部山地三大区域。上述遗址的主要分布区也是主要河流干流和较大支流的两岸,特别是主干流和隶属较大支流呈盆地地形的丘陵阶地和台地上。重点区域是晋江流域中游的仑苍镇和英都盆地,丰泽区北峰街道北部丘陵台地,永春达埔和蓬壶盆地,洛江区的马甲盆地。

        调查结果虽然遗址数量众多,但它们的整体保存情况却让人担忧。泉港蚁山已被开山采石破坏殆尽,惠安崇武大土乍的新石器遗址也只能找到零星陶片,接近消失。几十年前调查出的个别地点现在已经找不到了,很多时候,找到一处遗址却只有一两片陶片的收获。遗址的破坏主要来自上述几个方面:一是基本建设方面,他也特别指出是工业开发区和公路,还包括农民建房和砖瓦厂取土破坏;二是果林茶树种植方面的开垦破坏;三是自然冲刷的破坏。

        为此,他也提出要抓紧保护的相关意见。

        最重要发现·音楼山遗址

        柱洞见证泉州建筑史

        “惠安音楼山是目前晋江流域所有调查的遗址中最重要的遗址。”这是专家给音楼山的定义。

        清理是从8月23日到9月10日之间进行的,只对音楼山遗址进行小面积试掘,主要考虑到遗址的重要和将来进行较大规模的正式发掘需要。试掘选择边缘地带的三个地点,共82平方米,底层分6层,遗迹有属于青铜时代的灰坑,和属于新石器晚期的柱洞等2项,个别石器、骨器,还有少量能够反映当时居民生产、生活的陆生、海生动物骨骼和贝壳,另有一些带有明显夹棍痕迹的烧土块,完整器物很少。

        发掘揭露的面积虽然不大,但意义却非比寻常,出土器物对研究海洋性史前遗址有着重大意义。下面专门找出本次发掘的亮点呈现给大家。

        几千年前的“泉州红”

        泉州人喜欢红色,“红砖白石”是泉州古城建筑的主色调,从高处向古城内的西街、新门街、中山路望去,一片高低错落的红色房子映入眼帘。

        让人称奇的是,在惠安百崎音楼山进行发掘时,出土的大多数以红色陶片为主,另有红赭色为辅,也有小部分黄彩。陶片呈现红色可能与烧造技术有直接关系,但也不能排除古人对这种颜色的偏好。

        专家称,如此大量的红色陶片正是音楼山的独特之处,与音楼山同时期的陶片,在全省的很多地方并不以红色为主,比如闽江流域灰色的比较多,不管以前的古人是出于何种目的烧造出这些红色陶片,它都与泉州人喜欢红色有着难以解释清楚的渊源。

        柱洞见证建筑史

        柱洞是什么?它是建筑中用来支撑房屋的柱子在地面上留下的痕迹。现代建筑的所谓“柱洞”已被钢筋混凝土取代,那4000年前的柱洞是什么样的呢?音楼山就发现了史前典型建筑遗迹,这个发现是迄今泉州可以追溯最早的,对于追溯泉州地区的建筑史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陈兆善介绍,柱洞是新石器时代晚期遗迹,泉州尚属首次发现,还没有可比性,估计它们在音楼山上的分布可能还不止这一处。值得一提的是,在柱洞附近发现的烧土块上面有棍子印上去的痕迹,它的出土表示当时估计出现了“木骨泥墙”这样的建筑形式,是木头在里面,外面裹泥巴,烧过以后使用,现在的有些老房子还在使用类似的方法建造。

        最早的刻画符号

        在没有出现文字之前,原始人会用一些符号表示特定的意义,但绝大多数都没有办法考证它们的含义。不过音楼山出现的这个符号,极有可能是福建省迄今发现最早的刻画符号。

        本次在音楼山发掘的时候,在一个残损的陶拍侧面出现了像小篆体的两个五字并列。专家称,制作这个陶拍的原始人在陶胎没有干之前刻上形如“双字下面再一横”的符号。刻痕上深下浅,往下似另有刻画,但不明显,难辨认。从福建纹饰发展的过程看,折线纹年代略偏早,由此推测符号年代也比较早。

        还原古人生活状态

        住在音楼山上的原始人真可以用好生活来形容,有房子住,还有山珍海味吃,几乎每天都能吃到海鲜!

        如何知道他们的食物构成,看看他们丢弃的垃圾就知道了。

        在发掘过程中,无数的贝壳出现在大家眼前,其中有海蛎壳、螺等10多种贝壳,不少海蛎壳比现在常见的还要大五六倍以上。同时发现的还有不少骨头,有带牙齿的颌骨,经专家考证为山麂的,另也有鹿骨、鲨鱼骨、海豚骨等鱼骨也在其中。水里游的、陆上跑的都有发现,可以想象当初古人选择这里居住时是充分考虑到丰富的食物来源。

        调查成果

        泉州人类文明追溯到4000年以前

        从飞机上向下俯视泉州,丘陵连绵不绝,丘陵间是一条条闪光的银带,山水风光极好。这些夹在丘陵间的银带大部分是晋江、洛阳江的干流和众多支流。泉州目前所拥有的140处史前人类遗址,就散落在这些山水之间。

        新发现的为67处,分别是:丰泽2处、泉港2处、惠安5处、洛江4处、南安25处、安溪12处(疑似一处)、永春17处。140处的总量略微超过了福州地区130多处的发现。

        有了这些遗址,可以将泉州人类文明追溯到4000年以前。虽然原始人活动地点分布极不规律,但丰富的水源在几千年前就吸引古人择地而居开始生产生活。他们通常在河边向阳的山上居住,制作石器、烧造陶器、捕食猎物,逐渐开发这片土地。虽然他们开发的力度也许比西晋年间大量晋人南迁之后要小得多,但可以肯定的是,泉州早已是土著先民生活的乐土。

        大部分史前遗址存在于像南安、永春一带多丘陵的地带,沿海如石狮、晋江一带,多为宋代后的遗址,这样的信息说明,东边长年受台风、大风等自然灾害影响,显然那时候作为定居所在是很困难的,但仍不妨碍其成为活动点。

        原始人在丘陵地带活动频繁造成了这里的文化程度较为发达,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全省罕见的石钺、石拍等石器,也说明这个结论。另一方面,已有的发现都表明南安作为沿海与内陆的过渡地带的特殊地位,也为了解这两个地带的区别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线索。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