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井泉水一直处于喷涌状态,出露地层全部被水域覆盖。4月,因附近煤矿透水,致使灵井等一批泉水断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报请省和国家文物行政主管部门批准,会同许昌市文物部门对这处重要的史前文化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共发掘出旧石器时代晚期石器、骨器制品2000余件,其中磨制石器和骨器15件,并首次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的磨制雕刻器。
文化遗物集中在距地表深4.2米、上下2层沉积物中。
上文化层出土的石器有砾石石器和细小石器2种。砾石石器占石器总量的40%左右。石料主要为各类石英岩,尺寸较大,同南方主工业和洛河上、中游代表石器类似。石器类型有石核、石片、砍砸器、刮削器和石锤。典型的石锤一般由石核转化而来,原料为石英质。石器个体较小,个别标本在1平方厘米以下,重约0.5—1克,可称得上“微型石器”,且制作精细。多数标本在石料或石料一边或一端加工,其他部位一般不做修理,形状多不规则。细小石器原料以石英为主,优质的燧石、水晶原料做成的石器数量较少。石器类型有雕刻器、各式刮削器和尖状器。雕刻器较为典型,数量较多,有屋脊形雕刻器和斜边雕刻器等种类。国内占数量较多的圆头刮削器在该地层中数量较少。精细加工的石器多用小砾石石片或石核做成,不少标本上分布有砾石面。传统观点认为南北方石器工业的区别是,南方为大型砾石石器工业,北方为石片石器和小型石器工业,虽然2种工业技术在灵井并存,但不能仅看到灵井处于南北方的过渡地带,石器原料决定技术的因素尤其不能低估。
下文化层同上文化层比较,大型砾石石器明显减少,局部磨制的石器和骨器增多,并有大量使用痕迹的骨器出土。其中一件典型的磨刃屋脊形雕刻器,为国内仅见,这件石器由石英石片加工而成,在石片的远端用传统雕刻器打法制成屋脊形,施以磨制技术,形成平齐刃缘。尾部较长,修理粗糙。有些石核台面有摩擦痕迹,以局部磨制为主,台面通体磨制仅一件,并发现有用燧石核工作面作磨器的标本,这种情况在全国同类遗存中似不多见。出土的骨料80%以上有人工痕迹,磨制骨器主要出土于下文化层下部。经初步观察,磨制骨器主要集中在尖、刃部位,有些制成小雕刻器。作为间接制法的中介物和压制法修理石器的工具,在该遗址中也有发现,一般用鹿角和食肉动物的胫骨顶端为材料,这类器物在其他遗址中似不曾见到。截尾技术普遍使用,不少标本尾部截取痕迹清晰。部分标本有明显的使用痕迹。下文化层文化遗物由上而下有逐步增多趋势。
灵井遗址出土的动物化石主要有牛、野马、野猪、貘、赤鹿、啮齿类、鸟类等20余种。以食草动物和杂食动物为主,肉食动物较少,仅在骨制的工具中见到。出土的骨骼多有人工痕迹,另筛洗出大量制作工具的骨渣、碎片。骨骼以牙齿、椎骨、趾骨、肋骨居多,长骨除骨器和加工废料以外几乎不见。有些标本出土时周围有零星的石片,骨骼的划痕同石片刃缘一致,应为剔肉所遗留。
灵井遗址文化层上部的钙板层应是区域环境和气候的标志,它同大岗遗址的黑垆土、南阳盆地上部地层中的结核砾石层和灵井遗址周围地层广泛出露的小砾石结核层一样,应为全新世气候转暖的产物,可判定为更新世和全新世的界面。倘若如此,灵井遗址最晚应在距今1万年以前,这一点从某些出土的动物化石属更新世的灭绝种得到印证。从地层上观察,灵井的钙板层同新石器文化层中间有约3米厚的地层,既不包含新石器遗物,也不见旧石器时代遗物,这可能是代表猎人文化的灵井人随着全新世气候转暖而北上,而南方来的新石器早期文化,循着砾石文化向北传播的路线到达本区之前的缺环。
灵井遗址是国内首次发掘的以泉水为中心,包括湖相、漫滩相(湿地)堆积物为背景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是人类狩猎、肢解动物、加工兽皮、石器、骨器的工作营地,属原地埋藏类型。灵井遗址是华北地区文化遗物和包涵信息最丰富的遗址之一,它有着较大面积的原生地层和丰富的遗物,相信随着工作的深入,可能会确定该遗址在探讨某些重大学术问题中的重要地位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