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北方13省唯一保存完好古街道”的河南省淅川县荆紫关镇“清代一条街”,由于保护意识错位、项目资金短缺等原因,保护开发工作目前陷入困境。
据文献记载,荆紫关的得名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公元前304年,楚王派太子荆来此镇守,此地称“荆子口”。明朝中叶,改“荆子口”为“荆子堡”。因为这里漫山遍野开着紫色荆花,清初时当地人又把“荆子堡”改为“荆紫关”。
在唐代中期,处于丹江上游的“荆紫关”是江汉平原通往都城长安(今西安)的唯一水上通道。到19世纪初,这里已成为商业重镇,丹江河边店铺林立,商贾云集,逐渐形成了长达2500米的河边街市,被称为“清代一条街”。街上大批南北风格各异的古建筑群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荆紫关镇也因此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据记者了解,20世纪80年代,荆紫关镇在“清代一条街”之外修建了2条新街,一些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和经营商户也陆续从古街迁出,古街渐渐失去了传统的商业气息和淳朴的民风民俗。这一保护方式,引起有关部门和专家学者的质疑:古镇古街的传统特色究竟该怎样保护和利用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