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经上报国家和省文物部门批准,去年11月中旬,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宝鸡市考古工作队和凤翔县博物馆,在雍城西北部约20万平方米的作坊区内,勘探试掘了3.3万平方米,不仅发现遗存丰富,而且发现在它的东侧和南侧,有夯墙遗迹,初步判断它与雍城西城墙与北城墙连接,形成了“雍城内城作坊区”和“雍城本身就成为外廊城”的状况,从而纠正了以往“雍城无外廊城”的说法。以前,在这里还出土了大批铜质构件和大量的木炭等遗存,可见这个作坊还有冶炼、木材加工以及用于军事、祭祀和日常所需物资制作的手工作坊。但尤引人注目的是,这里发现的100多个陶坑中出土了大量筒瓦和瓦当,特别是出土了一块6件变形筒瓦和瓦当烧结在一起的残陶制品,证实了这就是一个规模宏大的早期秦代制陶作坊。
瓦当构图精美动人、数量惊人
记者来到雍城考古工作队大院的临时库房,田亚岐研究员指着一麻袋一麻袋从考古工地运来的筒瓦及瓦当残片和已修复好的瓦当,高兴地说,现已发现了5座秦代制陶作坊,他又领着记者观看了存放瓦当的保险柜,只见柜里摆满了精美无损的瓦当,地下也堆满了正在编号的瓦当。他介绍说,这5个窑址东西呈“一”字形排列,旁边有一个取土场地兼侵泡与伴泥场所的大沟,在沟的两侧分布着许多袋状坑,用来暂存细搓的泥条及砖瓦的土坯。从出土的模具、瓦坯以及柴草、树枝和杠木等,可使人们首次全方位了解烧制筒瓦及瓦当的工艺流程:踩土、拌泥、搓泥条、盘筑、成形凉晒、入窑烧制、出炉、遴选,正品外运、次品弃埋。“尽管出土的筒瓦大都为次品,然而对与筒瓦相连的瓦当来说,70%为正品,次品仅占30%!”
出土的2000多件瓦当纹饰十分精美,丰富了早期秦代瓦当的品种。这些瓦当,以动物纹饰为主,有鹿蛇纹、虎纹、凤鸟纹、蟾蜍坟、獾纹、虎雁坟、鹿纹、虎鹿兽纹等10多种,同时还有一批西周和先秦时流行的半圆形瓦当以及云纹、葵纹和素面瓦当。这些动物纹饰构图简洁夸张、栩栩如生,令人爱不释手。专家认为,先秦瓦当以动物纹为主,到了汉代才发展以文字为主,动物纹仅限于“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称“四神”瓦当。记者在众多的瓦当中,看到一件飞奔的单鹿纹瓦当,在鹿的左方,还相继雕着静卧的蟾蜍、奋飞的大雁和奕奕生动的狗及怪兽,纹饰妙趣横生,是罕见的动物瓦当精品。“这次出土的早期秦动物瓦当共10类15种动物纹饰,仅凤鸟纹就比过去发现的2种增加到5种!”田亚岐欣喜地介绍说;“以往在雍城发现的秦汉瓦当中,大都是民间从地面征集而来,对各类瓦当的年代很难判断,而这次从豆腐村制陶遗址出土的瓦当,从地层层位关系上就可认定它们为秦秋晚期或战国早期的遗存。”
发现了最早的秦俑和秦宫殿饰件
从秦早期制陶作坊遗址里,不仅发现了数量众多的瓦当,而且发现了许多首次见到的秦早期方砖、秦俑、秦宫殿(房)饰件以及动物纹瓦当的模具、半圆形贴面砖、陶鸽、陶花等文物。这不仅丰富了制陶内容,而且为研究秦人早期经济、文化和社会风俗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尤值得一提的是发现迄今为止最早的秦俑陶人两个,“虽然陶人高不过10公分,但也是高大的秦俑祖爷呀!”专家认为,这连同陶鸽、陶花很可能是用于屋脊的装饰品;另外还首次发现了一件男女拥抱交欢的陶人模具和一件早秦时宫殿(房)的饰件,这模型雕于陶如意(洗操搓身用具)背部,可用手持握,宫殿屋顶呈几何状,外设楼梯,这类宫殿(房)的陶制模型,以往仅在出土的东汉陶器中看到过,而这恐怕是见到2500年前最早的秦代房屋建筑了!
据悉,凤翔豆腐村制陶遗址已引起陕西省和国家文物部门的重视,文物主管部门已专门制定了田野文物保护应急预案。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