俑作为随葬明器的一种,不仅体现了当时雕塑艺术的成就,而且蕴含了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丧葬信仰等十分丰富的内容,是人们了解当时历史、研究古代社会的珍贵实物资料。而先秦时期是我国俑艺术的发端,它为秦汉时期俑的兴盛奠定了基础。
一
关于俑的概念,目前尚无明确的界定,多将动物类明器和人物类明器一并归入俑的范畴。但俑的原意为何?实际上,俑在古代文献中专指人物类明器。如《礼记·檀弓下》记载:“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孔子谓为刍灵者善,谓为俑者不仁,不殆于用人乎哉”,郑玄注曰:“俑,偶人也,有面目机发,有似于生人”。《孟子·梁惠王》记载:“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赵歧注云:“俑,偶人也,用之送死”。而将动物类明器称为俑者,如牛俑、马俑、羊俑、鸡俑等,皆不符合俑的原意。
俑始作于何时,论者多认为与“以生人为殉”的殉葬制度密切相关。殷商时期,在商王畿和四方邻国,都实行残酷的杀祭和人殉制度。如当时王室贵族墓里均有被大量杀戮的奴隶和牲畜作为陪葬。西周时期,殉人之风仍盛,直到春秋前期,人殉现象仍广泛存在,尤以秦国为盛。而东周时期,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大动荡和大变革的时期,人们的思想、礼俗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