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西平新发现一处战国冶铁遗址
  • 敦煌百年出土汉简超过2万枚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略论先秦时期的俑

    俗和丧葬观念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人殉制也遭到了社会的普遍抵制。这时,模拟真人形貌用以殉葬的偶人——墓俑成为埋葬制度的一个趋势,并“逐渐成为墓葬装备中的一个固定组成部分”。虽然提倡“仁者爱人”的孔子因为俑模仿人形而对其加以批评,但其反对“并没有阻挡墓俑这一艺术传统的发生和发展”。


      据现有发现,目前所见最早的俑是商代晚期的。如1937年安阳殷墟商代晚期的王室墓葬中出土3件人形带枷陶塑。塑像制作草率简朴,表层敷红彩,面部表情忧郁,似模拟奴隶或战俘的形象。这3件陶塑的功用目的与一同陪葬的殉人是一致的,与后世所称“俑”的概念完全符合。而同时期所出的玉、石雕刻人像,如侯家庄所出的跪坐圆雕石人、小屯五号墓(妇好墓)出土的玉人和石人等。有的表现的应是上层贵族;有的表现的社会地位应较低。从功能来看,这些玉石人像有或为装饰品,或与巫术活动有关。据此,这些人像不能确定为真正意义上的俑。陶带枷俑的发现,证明在盛行以活人、动物和生活用品殉葬的商代,也正是俑产生的时期。


      西周俑发现较少,目前见到的是洛阳东郊西周早期墓出土的一件玉雕奴隶俑,雕像双手带着大手枷,身着短裳。甘肃灵台白草坡西周墓(M1、M2)各出一件玉人,其中M2所出玉人高冠华服,捆绑四肢,与洛阳东郊西周墓的玉奴隶俑相似,只是其代表的可能是被俘敌酋。



      春秋以后,用俑随葬逐渐成为一种制度,各种质地的俑,如陶、木、石、玉、铜等均有发现。大致说来,这一时期的俑多发现于齐、三晋(韩、魏、赵)、周、秦、楚诸国。其中,楚墓多用木俑随葬,而齐、韩、秦墓等多用陶俑。现按地域介绍如下。


      山西长子县牛家坡七号晋墓内出有一组春秋晚期的东周俑。4件木立俑仅削修-体轮廓,身着长衣,腰束带,内衣绘方格纹。木俑中的2件置于主棺北侧,另两件置于主棺东侧。而西侧和南侧还有殉人的3具木棺,随葬青铜器和玉器,表明这3具殉人不是奴隶或一般的平民。4件木俑所表现和替代的似乎也是这种有一定身份和社会地位的人物。


      周代的俑,有陶、铅、铜、玉等不同质地。如1957年洛阳西郊一号战国墓出有2件跪坐陶俑,袖手置于腹前,施有红彩,衣纹模糊不清。1981年洛阳西工八一路东侧一座战国初期墓,见有4件铅跪俑。洛阳市针织厂战国中期偏晚墓葬(C1M5269)出土铜跪坐俑、玉立俑各1件。另外,洛阳解放路战国陪葬坑(C1M395)出土铜跽坐俑2件。


      韩国的俑包括陶、铜等质地,出自山西长治分水岭第14号墓内,年代为战国早期。陶俑为一组,共计18件。其中乐舞俑9件,体高4.6~5.1厘米,足下钻有一孔,原应固定在同一平面上。乐俑坐姿,惟所奏乐器缺失;舞俑平扬双臂起舞,梳偏左发髻。铜俑为3件武士俑,高7厘米,左腰携剑,双手高举,足站于云形座之上。


      齐国主要为陶俑,见于山东临淄、泰安、章丘、长岛等地齐墓内,种类有乐舞俑、侍俑和武士俑等。其中临淄郎家庄一号墓陪葬坑内陶俑尚可辨男女形貌,高约10厘米。女舞俑躬立或跪地作舞蹈姿态,身施红、黄、黑、褐色条纹。武士俑仅存上身,披甲,手置于腹部作持物状。而章丘女郎山大墓1号陪葬墓、泰安康家河一号墓以及临淄赵家徐姚M2壁龛内随葬的陶俑,都保存完好,所施彩绘尚颇鲜艳。章丘女郎山26件陶俑以乐舞俑为主,包括歌唱俑、舞俑、奏乐俑及观赏俑,与模型乐器及祥鸟13件一起,构成一组乐舞场面。赵家徐姚M2出土33件陶俑,高约5.8~9.8厘米,包括站立俑23件、舞蹈俑5件、跪坐俑5件等,分7组摆放,每组2~6件不等。此外,长岛王沟M10东南角二层台上随葬陶俑,可辨者28件,为舞俑和奏乐俑,高5~11厘米。


      秦国的俑,有泥俑、骑马武士俑和石俑等,见于陕西铜川枣庙春秋晚期墓、咸阳塔儿坡28057号秦墓及凤翔南指挥战国墓。其中,枣庙出有红胶泥捏塑而成的泥俑8件,高14~16.5厘米。多立姿,为侍卫俑和侍仆俑,仅塑出形体的大轮廓。咸阳塔儿坡战国晚期秦墓出土2件捏塑骑马武士俑。而凤翔南指挥战国墓所见石俑也仅初具轮廓。


      南方的楚国,盛行木俑随葬。目前已知春秋时期的木俑发现很少,仅在湖北江陵太晖观M6出土2件木俑,以及湖南烈士公园M3出土残木俑头及俑身。到了战国时期,楚墓用俑随葬就较为常见,而且数量很多。种类主要有侍俑、乐舞俑、武士俑、杂役俑等。其中侍俑是楚俑中最多的一种,多为女侍俑。形态多恭敬而立,有的持有物品。侍俑有的着衣或身佩串饰,如武昌义地M6侍俑胸前配挂成串的佩饰,左右各一串,有环、珠、璜、环等。此外,还有跽坐作托物状的侍俑。乐舞俑中,舞俑以信阳长台关M1:305较完整。手伸向右前方,作舞蹈状。湘乡牛形山M1及江陵九店楚墓也出有歌舞俑。跽坐乐俑出于长沙楚墓M569(长沙杨家湾M6),有鼓瑟、吹笛、击鼓三种。武士俑的数量较多,以持剑武士俑居多,还有持戈或矛。如荆门包山M2所出无腿立俑,持有瘦长带鞘无珌木剑。杂役俑有炊厨俑,如长沙楚墓M569出有炊厨俑,手持铲或勺。另外,楚墓中还出土陶俑头6件及俑手4件。如江苏武进孟河战国墓出土模制俑头1件,中空,颈部削齐,可能随葬时配有的木质俑身已腐烂。


      与楚毗邻的西南地区巴蜀民族,受到楚文化的影响,墓内也随葬木俑。如四川青川战国巴蜀墓内出有彩绘男、女木侍俑,为立姿和坐姿,墨绘眉目,多彩绘衣袍,交衽宽袖。而南方越人和西北边陲的人都铸造青铜俑随葬。



      春秋战国时期的俑,以出土实物来看,北方流行陶俑,而南方楚地则多随葬木俑,表现出不同的地方特色。北方陶俑造型朴拙,形体多矮小,高一般在5~16厘米。烧制火候较低,多保存状况不佳。时代较早的铜川枣庙春秋晚期秦墓所出捏塑泥俑,沿袭了史前及商代以来陶塑作品讲求均衡对称的造型程式。而战国陶俑“形具而神生”的审美观念逐渐成为雕塑造型的主流,动态的乐舞俑成为陶俑的最大种类。这以山东齐地乐舞陶俑为代表。如章丘女郎山陶俑组成一幅完整的乐舞画面。通观先秦陶俑,在制法上沿袭了史前陶塑捏塑与锥划结合的方法,模制成型似尚未采用。而到秦汉之际,陶俑的制作已广泛采用模制的方法,同时更注重对于表现对象各部位真实比例的把握,将陶俑的制作推向一个新的阶段。而南方楚地所作木俑,多为恭敬侍立的女侍俑和庄严肃穆的武士俑,造型给人以神秘诡异、严肃紧张的感觉。此外,除了用彩绘表现色彩艳丽的衣裙外,还利用华美丝织品来装扮木俑。木俑的制作注重头部与面部的雕刻,并施加墨绘和朱绘。头部与身躯多用整木雕成,也有分雕后接合的。俑多只雕出肩以上的具体轮廓,胸以下为扁圆柱状,或呈八棱形,仅略具身躯的形态。而木俑的手臂制作较复杂,或与俑身整体雕出,或将手臂另行雕刻,再与俑身接合。木俑的造型虽多尚未摆脱仅雕出粗略轮廓的拙稚作法,但也已出现近于圆雕、形体比例较准确的作品。


      综观先秦时期的俑,尽管处在我国俑艺术的发端,但对后世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如楚地流行的用木俑随葬的习俗,秦至汉代仍在该地区存在,甚至其流行区域有所扩大,并对汉代陶俑的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西汉景帝阳陵丛葬坑及宣帝杜陵的陪葬坑中出土的-陶俑,这种制成-无臂陶俑,另装膀臂再穿丝帛衣服的作法,应是楚风影响下的产物。“汉承秦制,又袭楚风,使汉俑转向生动精细、富有生活情趣的时代新风”。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