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历史洪、枯水实物及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考古分支学科,是水文学与考古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边缘学科。它利用现存洪水岩刻、题记、古建筑物、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和江心中的枯水题刻与古文献和地方志的记载相互印证,确定历史上洪、枯水发生的时间及周期性、洪水淹没范围及城址迁徙兴废、河道变迁及泥沙淤积速度等情况。水文考古可以为防洪、抗洪、预测洪水和枯水提供较为可靠的历史水文资料;同时又为水利、水电、航运、灌溉、工业企业供水、古气候研究等提供参考资料。中国的水文考古调查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对四川境内长江干、支流两岸洪水岩刻、碑记的调查。20世纪60年代末对长江上游干、支流作过三次洪水调查,对沿江两岸与历史洪水有关的岩刻、碑记、古建筑物、古遗址、古城址、古墓葬等进行了调查和测绘,并与历史文献互相参证,确定了历史洪水痕迹点和题刻点两百多处,收集洪水题刻一百多段,把长江上游历史上较大洪水依次列入,并根据岩刻、题记和文献史料的记载,证明清同治九年的水灾是长江上游从宋绍兴年间以来八百多年间的最大洪水。20世纪70年代初在长江进行了两次枯水题刻碑记的调查,发现了十多处历史枯水题刻群。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