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中国最早的立柱建筑遗迹在小黄山遗址被发现
  • 两座晚期墓葬保护了春秋古墓
  • 杭南湖发现古代蒸锅 聪明厨师四千年前就有
  • [泉州] 南安发现一处古遗址疑是商周时期
  • 考古学家首次搞清唐乾陵下宫布局
  • 南湖又现罕见原生遗址
  • 海峡人或其祖辈是踏入台湾先行者
  • 浙江平湖发现一商周文化遗址
  • 渭南发现仰韶时期文化遗存 40多件陶器重见天日
  • 陶片铺地 温江发现四处大型商周时期遗址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大窑龙泉窑考古有重大突破(组图)

    及现已揭露的遗迹现象保护的重要性,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龙泉市人民政府将于1月18日至21日,在龙泉市举行专家论证会,向公众宣布本次发掘的重大成果。

      出土的碎瓷片

      据悉,大窑龙泉窑遗址于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烧造历史之悠久、窑址分布之密集、生产规模之庞大,是其他窑系无法比拟的。

      本次发掘的枫洞岩窑址位于大窑龙泉窑遗址内,其烧成年代为元、明时期,出土的大量瓷器,为龙泉窑的分期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发掘共揭露房屋遗迹6处,至少有7次叠压打破关系的龙窑1处,辘轳坑2处,素烧炉1处,储泥池2处,及与房子配套的卵石铺的路面、排水设施等多处,尤其是窑炉北侧的房子,其考究的建筑设施和精心选择的地理位置,显示出窑场主人的富有和气派。

      工人在发掘

      发掘中,还出土了一批制作工整、纹样精细、釉色滋润、器形庞大的瓷器,其精美程度是以往龙泉窑瓷器中少见的,特别是有些器形明显不是一般的日用器,而且在现存世的类似实物中,主要见于两岸故宫和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宫等具有高规格等级处,说明其产品的性质非同一般。

      在探方中挖掘

      第一周,从出师不利到峰回路转“顾氏”瓷片里有怎样的故事

      四个月里,作为惟一指定的媒体,本报记者跟随考古专家,亲历龙泉窑发掘的全过程。从今天起,本报将在接下来的几天,以连续报道的方式为大家揭开龙泉窑重大发现的神秘面纱,展现考古充满惊奇和悬念的全过程。

      □特派记者林梢青

      挖掘已经一周了,站在一块面积为10×10平方米的平地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沈岳明有点发急。

      这里是龙泉小梅镇的大窑窑区,它是龙泉窑的起源地和中心产区,北宋时期制瓷业已相当繁荣。据文献记载,在南宋至元代的鼎盛时期,这里“沿河十里,瓷窑林立,烟火相望”,是全国最大的制瓷中心,有着“瓷都”之称。当然,它也是此次发掘的“重中之重”。

         专家在研究出土瓷片

      除了几片碎瓷,只有黄土

      大窑窑区的岙地被专家们寄予厚望:作为这次考古项目的发掘地,它位于整个窑区的中心地带,是当时龙泉窑生产的主要地点。

      岙地中心部位,两侧的山峦脚下,有一块相对平坦的地,专家们在这里圈了一块10×10平方米的探方,定为第一个“开拓”的目标。这个地方位于山脚,地势较为平坦,几十米之外是溪流,既有制瓷业必需的水源,又有适合建立作坊的平地,还有建窑炉的缓坡,特别符合烧窑“工场”的要求。

      沈岳明向记者描述道:“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里应该是作坊。”

      考古专家们在探方中作了一条小探沟,10厘米,黄土,20厘米,黄土,30厘米,几块碎瓷片,质量不高,40厘米……铲子一直往下挖,专家们的心越揪越紧。周围过来帮忙的村民在边上议论起来:“不是说会有国宝的吗?怎么就这么几块碎瓷片?以前种地的时候挖出来的都比这个要好。”

      在大窑,一共有窑址126处,周边窑址更是数不胜数。附近村民在种地盖房的时候,也会挖到碎瓷片。“看得多了,就成了半个专家”,村民们都有着自己的判断。

      挖到两米多的时候,基本已经看到生土了,沈岳明终于无奈地喊停。“这里肯定不是作坊,要不然不可能这么深还没有一点人工迹象!”沈岳明指的人工迹象,是大量的碎瓷片、烧窑的工具,或者人类居住或工作过的痕迹。

      大窑龙泉窑的第一周发掘工作,以“零收获”告终——第一个最疑似“窑场”的探方中,除了几片毫无价值的碎瓷,只有黄土。

      峰回路转

      很有可能只是个晒场

      面对这样的打击,“久经沙场”的专家们也觉得难以承受。

      沈岳明尤其急,毕竟他为大窑龙泉遗址开掘进行了长达4年的申请。在小梅镇的理发店,看着镜子中的自己,沈岳明突然抬起手,抚了抚右鬓。“就这么几天,白了那么多?”他转头看了看邻座的龙泉博物馆副馆长杨冠富,老杨的脸上,也多了不少皱纹。

      这次考古发掘,沈岳明是发掘领队,这个队伍一共有13个人,除了杨冠富,还有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韩国留学生申俊、北师大研究生张米、北大研究生项坤鹏、施文博等人。

      “沈老师,别泄气!也许,这是窑工们开篝火晚会的地方。”幽默的杨冠富开了个玩笑。

      当晚,考古发掘小组所有成员在一起开了一个会。“这么平坦的地方,面积又这么大,理应是个作坊,但目前的情况看来,这里很有可能是个晒场。”

      杨冠富的推测,让大家眼前一亮。

      初现端倪

      发现刻着“顾氏”的瓷片

      天蒙蒙亮,考古队员兴冲冲地赶到了发掘地。这一次,大家在几个相邻的不同位置,选取了三块平地作为探方,一齐下手。

      “沈老师,对了!对了!”负责2号探方记录的小许,兴奋地朝着沈岳明大喊。才掘到30厘米深,粘着黄土、模样略显“丑陋”的瓷片如潮水般涌现出来。

      沈岳明捡起一块,用手指腹重重地推去粘腻的黄土,展现在眼前的正是质量上乘的龙泉窑。经过冲洗和晾晒,瓷片更显现出特有的光彩。

      考古所副研究员徐军从满盆的瓷片中拿起一片,上面有些花纹,再仔细一瞧,他喜形于色:“是字,沈老师!”

      沈岳明凑近一看,是“顾氏”字样。

      “顾氏”是谁?这个“顾氏”和大窑龙泉窑有什么关系?考古人员隐隐觉得,龙泉窑会有“大发现”,端倪已现。

      “顾氏应该是明朝的一个督窑官。”首先推断“顾氏”含义的是龙泉博物馆的杨冠富。

      他说,在龙泉县志中曾记载,明朝正统年间,皇帝曾派了一位督窑官来督窑,这位督窑官的名字是顾仕城。他推断,在顾仕城监督时期或范围内烧制的瓷器,可能会铸上“顾氏”字样以示区别。

      省考古所的沈岳明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这个推断并不准确,‘顾氏’也有可能是一个商号”。他的理由是,“缙云、庆元地区都曾出土过刻有‘顾氏’字样的龙泉窑青瓷,而那些地区不可能是由同一个督窑官管辖的。因此龙泉县志记载顾仕城身份是督窑官,可能有误。”

      作为严谨的研究者,沈岳明并没有随意下定论,他说,“顾氏”可能是当时一个龙泉窑的品牌,以窑主的姓氏命名,顾仕城也许是窑主。“当时属于他的瓷窑遍布丽水地区,包括龙泉、缙云、庆元,相当于在各地开了一系列龙泉青瓷连锁店,瓷器由他的窑统一烧造”。

      一个洗瓷片的村民加入了讨论。他说,“我听老一辈说,很久以前是有个烧窑的顾氏很有钱,是当地数一数二的财主。”

      瓷片上的“顾氏”激发了大家的想像,然而考古不是想像,无论是正史还是传说,都只是为此次考古发现增添了悬念而已。

      “顾氏”瓷片就是全部收获么?接下来进行的挖掘会不会闪现更大的惊奇?

      明天,请继续关注“龙泉窑大发现”的记者目击记(二)。

    来源: 浙江在线-今日早报  作者: 林梢青   

    < 1 >   < 2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