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李再仁、刘宗连向记者摆起文物“出水”经过及“冰封”原因。
去年9月10日上午,武胜县嘉陵江机声轰鸣,采砂船正在江中作业,砂石随传输带源源不断地被送到船上。一会儿,一些“砖头状怪物”也随传输带被陆续传出水面。“这些残砖没什么用!”工人将其作为废渣抛在一边。
没想到,隔了一阵,砂石传输带被卡住,挖砂作业不得不停止。检修人员一检查,顿时惊得目瞪口呆:“我的老天,卡住传输带的是一些长长的‘金棒’。”船主兴奋不已,马上将“金棒”及疑似“银锭”的“砖头”捡回家。
民警追缴贵重文物失而复得
嘉陵江中发现“金棒”、“银锭”的消息不胫而走。10日下午,武胜县治安大队大队长徐伟带领民警追缴回23件物品。警方发现上面有铭文,估计是很重要的文物,于是将物品移交给武胜县文管所。广安文物专家刘敏赶到武胜,初步鉴定,“金棒”乃“铜棒”,“银锭”乃“锡方锭”,均系古代造币用的币
材坯锭,均为极其珍贵的铸币文物。
9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陈祖军赶到武胜,会同刘敏等专家进行鉴定。14日,鉴定结论令人振奋:两件上有“贵西甲寅”铭文的锡方锭为国家一级文物,国家二级文物有5件、-文物有9件。
安全考虑“出水”文物被“冰封”
这批币材坯锭系何年何地铸造?省市专家根据“贵西甲寅”铭文推断,这批币材坯锭为清代所铸。根据《清史稿》记载,清康熙十年(1671年),清政府在贵州省大定县设大黔威道,1681年,大黔威道治所迁安顺,并更名贵西道。因此,这批币材坯锭的产地在清代贵州。根据“甲寅”推断,这批币材坯锭应为1734年或1794年,最晚在1854年所铸。
省文物专家称,大规模发现古代币材坯锭,在全国尚属首次,对研究我国的货币史,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出于安全考虑,武胜县政府主要负责人明确指示:严守秘密,严禁对外宣传。于是,这个大发现被“冰封”。
沉江原因目前还是一个谜
昨日“冰封”4月的出水文物终于解密。但是,这批币材的沉江原因,再度引起人们的遐想。
据文物专家称,这批国家级文物应是战乱或其他原因沉入江中,但具体原因目前尚无法考究。这批币材具体在贵州省什么地方生产、运到哪儿去,目前还是一个谜。造币厂具体在武胜、在南充,还是在广元,都值得人们探究。并且,当时运载的是一船币材坯锭,还是捎带的币材坯锭,也不得而知。如果是一船币材坯锭翻沉,肯定还有大量币材坯锭“睡”在嘉陵江底,这更令人激起无边的探索欲望。
来源: 华西都市报
< 1 > < 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