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南极百万年前曾遭巨型陨石撞击
  • 董家沟发现清代的四目神壁画
  • 一品夫人古墓上百万文物遭抢
  • 宁夏目前现存西周到明代长城遗迹
  • 辽宁省绥中县辽代斜塔倾斜12度
  • 战国古伞骨架初现原形(组图)
  • 西安农户家藏9道清代圣旨
  • 内蒙古沙尘暴刮出西夏遗物
  • 敦煌莫高窟壁画景况糟糕
  • 郑和版世界地图遭质疑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俄博物馆揭秘007的谍战<%=id%>

    007谍站
    唇膏枪

      伪装成石头的无线发报机、藏在笔中的微型摄像头、外形像电池的烟雾弹……3月2日,英国《泰晤士报》记者被批准走进俄罗斯克格勃博物馆,并进行了报道。

      007的石头形形色色今年2月发现的那块最大

      在克格勃博物馆里展出的“间谍石头”,把侦探小说里的奇思妙想变为现实。这里类似“石头”的装置形形色色,有的是无线发报机、有的是电子发射器,这说明“石头”在数十年的间谍游戏中已经屡见不鲜了。博物馆里展出的“石头”,都是克格勃和联邦安全局在反间谍活动中被查获的间谍物品。

      目前博物馆最期待的展品就是今年2月发现的英国的“间谍石头电子邮箱”,这是10年里此类装置中最大的发现。与此类似的“石头”还有4块,都是FSB在反间谍行动中缴获的。

      收藏最早的一块“石头”是美国驻莫斯科大使馆的某位副领事使用的。他是在1977年和一个间谍联系时暴露的。他的“石头”里面放的是现金、毒药、无线电设备、一支*、藏在笔中的微型摄像头以及外形像电池的烟雾弹。还有一个字条写给偶然发现“石头”秘密的人,上面写着:“同志,你碰巧发现了一个陌生人的秘密,捡到了属于他人的东西。请把钱拿走,但是不要碰其他的东西,这样你就不会知道太多,从而避免使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

      另外两个“石头”里面是个无线电发射机,但外表是个索尼CD机。这些东西属于俄罗斯外交部一位官员。1996年此人暴露了其英国间谍的身份,引发两国之间最新的一轮互相驱逐外交官风波。他用这种假CD机给英国联系人发送情报。据称至少有4名英国外交官使用了这种“间谍石头”。

      来自美国的陈列品最多显示俄联邦安全局很开放

      俄罗斯联邦安全局成员叶夫根尼介绍说,克格勃博物馆是按照“显示联邦安全局的开放程度”的要求设计的。这里来自美国的陈列品最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个钢笔枪,还有一枚毒针,这些是从1960年被苏联击落的美国间谍飞机驾驶员身上查出来的。

      克格勃博物馆最具创造性的装置之一,是外观像一截原木的塑料盒子,里面装的是像甜瓜一样大的金属圆球。在上世纪70年代早期,美国人把这种装置安放在苏联位于莫扎斯克的火箭测试场附近,截取各种信号和数据,然后发送到美国的卫星上去。另外一个伪装成树枝的装置,被美国人安放在靠近苏联空军基地的树上,也用来接收和发送信息。

      英国特工受训水平高英苏各有间谍出自传

      博物馆也保存着少量的英国产的间谍工具。如在20世纪40年代,苏联人从一名英国间谍身上搜出一部收音机、一支钢笔*和一个苏联假护照。很多早期的英国间谍之所以被抓获,是因为他们的文件上使用的钉书钉是不锈钢的,而苏联人使用的都是会生锈的。当《泰晤士报》记者问到对英国对手们的看法时,叶夫根尼显得很有外交风度地说:“历史表明,英国特工接受训练的水平相当高,但是总会有一些薄弱环节暴露出来。”他承认英国也收集了一些俄罗斯的间谍用品。他说:“或许有一天我们可以举办一个联合博物展。”

      另外一个柜子里摆放的是苏联派驻伦敦大使馆的间谍金·菲尔比的一个特制“烟斗”,旁边是他写的自传《我的无声战争》,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字:“给我的克格勃同事,为了那些美好的回忆。”旁边则是叛逃到苏联的英国间谍乔治·布莱克的自传,上面有他的亲笔签名。他现在还生活在莫斯科。

      间谍工具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007们”离开最新技术的间谍工具将寸步难行。这里展示的从压力飞行服、可折叠的摩托车、微型照相机、毒伞、唇膏*、录音鞋,到近日爆发的英国外交官间谍案中的电子“石头”,层出不穷的间谍工具,充满了科技智慧。1984年开张的克格勃博物馆展出了近几十年来西方间谍工具,从早期的无线电技术到21世纪的蓝牙技术,科技含量越来越高。

    【责任编辑 李旭海】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