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文章  
  • 乾隆龙袍欧洲归国省亲
  • 1200万美元修缮故宫乾隆花园
  • 新干商墓遗存首次亮相(图)
  • 中国庞贝城7处庭院还原西汉村落
  • 曹雪芹墓石真假调查(图)
  • 重庆挖出百年女尸(组图)
  • 贵州发现千年牛角水书
  • 陕西旬邑发现秦汉宫殿遗址
  • 拿破仑的情书信即将拍卖
  • 法老墓中发现白葡萄酒痕迹
  •   推荐  
      科普之友首页   专利     科普      动物      植物        天文   考古   前沿科技
     您现在的位置在:  首页>>考古 >>考古发现

    曹雪芹墓石再起纷争<%=id%>

    北京市通州区张家湾镇1968年出土的“曹雪芹墓葬石刻”日前在通州区博物馆首次向公众展出。这块自出土以来就曾在红学界引起巨大争议的“墓石”在这次展出后,使世人对大文学家曹雪芹卒地卒年的争论再度升温,甚至有研究者称这块石刻为“丑陋怪诞的造假”,但目前仍尚无定论。

      
    “曹雪芹”墓石
    正在通州区博物馆展出的“曹雪芹”墓石

      目击

      墓石极为简陋

      记者昨天来到通州区博物馆,在馆中看到了这块正在展览的石刻。

      只见这块石刻被放置在展厅中一个玻璃展柜内。石刻高约1米左右,40多厘米宽,厚11厘米左右。从形制上看,该石刻应该是一块墓碑。墓碑是青石质地,做工非常粗糙,就像是一块普通的台阶石,只有粗加工,没有像一般墓碑那样细致。

      记者注意到,石刻的碑面上粗加工时用凿子凿出来的一道道斜线都还原样未动,可以想象,当时根本未经过打磨过,就草草地刻上了字。

      碑上凿刻有“曹公讳霑墓”、“壬午”几个字,也不像一般碑文的写刻,就像是用凿子直接凿的,因为字体是笔画一样粗细、方方正正的字体,但毫无笔意,很可能是未经书写,匠人用凿子直接在石碑上凿刻而成的。

      总之,该石碑给人以十分草率的印象。因为刻得很浅,字迹与石色一样,几乎已看不清楚,仔细看才可以辨认出来。

      质疑

      墓碑规格不合制度

      正因为该墓石材质十分粗糙,引得部分红学研究者提出质疑。广州一位姓陈的研究者说:“石头陋旧,字也草率,不符合清朝对品官和士人墓葬的严格法律规定。”他找出《钦定大清通礼》卷五十《凶礼》上对士人墓葬的规定是:墓门、石碣圆首方趺,勒曰“某官某之墓”;无官则书“庶士某之墓”。将“曹雪芹墓碑?穴墓石?雪”跟上述法律规定对比一下就知道,这块石头既不是墓碑,也不是墓石。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从未有过一官半职,死后即使有墓碑或墓石,上面也绝无可能刻上“曹公”二字,按法律规定最多也就是“庶士曹讳霑雪芹之墓”。

      最后,陈先生坚定地说:“‘曹雪芹墓碑?穴墓石?雪’就是一个弥天大谎,是毫无常识、丑陋怪诞的造假!”

      石刻文法不合礼仪

      著名红学家周汝昌曾参加了曹雪芹墓石的考证,据周汝昌回忆,那是在1992年的一个夏日。在对这块墓石做了一番考证后,周汝昌从墓石石质、镌刻、文法、字体、墓石出土地点多方面提出质疑。其中周汝昌认为,最大破绽在于石刻文法不合中华传统礼仪,依据张家湾镇所印证明文件表明,此石之出土地点原系曹家坟。既然是曹氏祖坟,岂有祖先无碑而子孙独有之理?另外该石为灰石粗岩石,石性极为粗糙。墓碑很少采用这种石头,因其不适合于镌刻,不能久历岁月,很快就会剥蚀。

      回应

      曹雪芹死前贫困所以碑糙

      原通州区文物管理所所长周良认为,曹雪芹一生穷困潦倒,墓葬的潦草符合其生前“举家食粥酒常赊”的处境。他认为历史上关于曹雪芹的逝世年代、地点没有明确的记载,这块石碑的出土起到了一个重要的“补史”作用。红学界如果只是以简单的书写格式标准去衡量这个问题,就会有失偏颇。

        周良说,目前,文物界、历史界基本都认定这块墓石确实是曹雪芹的墓石。著名金石镌刻专家付大卣、著名文物鉴定家史树青经过现场鉴定,都对这块墓石做出了“真品”的结论。“我们现在已经认定文物专家的看法,这块墓石确实是件文物,而红学专家的争论,我们暂不去考虑,这块墓石将在我们通州博物馆内长期展出。”周良说。

      病死他乡无法按风俗入葬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杜景华认为,曹雪芹死以前,其家境已经非常困难了,为躲债主们讨债,他只好躲到百里之外的张家湾去。谁也不会料到,就在这时,久病在身的曹雪芹因不堪劳顿饥饿,竟突然病死。

      按照风俗,外人的尸体是绝不能殓入棺木的,只好于他死亡的当天卷出去草草掩埋,那块石碑就是埋葬者为求得心理平衡,从良心上觉得对得起死者而草率制造的。

    【责任编辑 张洪】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广告服务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Copyriht 2007 - 2008 ©  科普之友 All right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