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等大儒,切磋生命之学;为官清正,人称天下清廉第一。蒲松龄《聊斋志异》神仙传中的“汪可受”原型,就是出自于他,由此进一步把汪可受的形象神化。也正是如此,百姓在此修建祭坛,世代祭祀。并把汪爷称为“王爷”,为武功山的守护神,以保一方平安。
冲应坛
冲应坛所祭祀对象则更为复杂。有专家认为,冲应坛祭祀的是在山修炼传道主要宗派的综合祭坛。这其中包括上清派开山祖师魏华存,亦称魏夫人;净明派开山祖师许逊,东晋人,传说许真君用铁链缚住欲把武功山作码头,江西变海洋的孽龙,为民除了大害;开山祖师葛玄与其侄孙葛洪,“还闻丹灶火,犹是赤乌年”说的就是他们在武功山修道炼丹。
求嗣坛
为求嗣坛披上神秘面纱的是,神台前有一泉井,上方下圆,终年不涸,味甘清心,其旁8米处尚有一半月形泉井,也有泸水源头的说法。明·嘉靖《武功山志》载:“泉中有龙,常跃池中,或有见其尾者”,所以又被称作龙王坛。
古祭坛朝向之谜
-这四座祭坛的设计显然是经过精心考虑的。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大树下、水边或在杆下。但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而又规范的场所。这四座祭坛的朝向不尽相同,那么这其中存在着什么样的奥妙?
《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坛和墠通常位于城郊,偶尔也有设于山上的。秦汉封禅礼,就是在泰山顶封土为坛以祭天,叫“封”;又在梁父山扫地为墠以祭地,叫“禅”;合称为“封禅”。
不过千百年后,武功山上四座祭坛不同的朝向,依旧让人迷惑不解。今年6月,北京神州新纪录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近年来完成了包括七项国家和世界地质公园规划的高级工程师李同德赶赴当地,对祭坛的朝向之谜作了初步破解。李同德认为,古祭坛建筑形式独特,坛为块石拱顶结构,通称无梁殿。葛仙坛面朝正东,契合道教的紫气东来之意,是典型的道教建筑;汪仙坛紧靠葛仙坛之后,面朝东南,也是道教建筑文化的表现形式;求嗣坛,面朝正南,为求子之坛,因观音居于南海的传说,求嗣坛自然面朝正南。而冲应坛的朝向寓意,根据现存文字、图像资料,以及其复杂的祭祀对象,尚很难破解相关谜团。对此,李同德没有作出有关结论。
江南地区罕见的石构文化
-古祭坛作为历史遗迹,充满着原始祭祀与宗教祭祀的双重内涵。今人难以理解的是,四座古坛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时间:2009-9-11 11:51: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