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因此,在课堂里,教师应充分相信学生的认知潜能,鼓励学生自主探究,通过观察、实验、猜想、推测和交流等一系列的教学活动,大胆“创造”数学。笔者认为开展探究性学习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一、注重问题情境,点燃探究的热情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需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热情,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让学生敢于亲近数学,乐于体验数学。
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时,笔者利用多媒体创设了一个取材于《西游记》的教学情境:取经途中,唐僧肚子饿了。化缘前,孙悟空为了保护师父,用金箍棒围绕着唐僧画了一个妖精无法进入的、半径为3米的圆圈。唐僧问孙悟空:“这个圆的面积有多大?”孙悟空一下子被师傅问住了。这个教学情境一出现,课堂气氛立即活跃起来,大家都替孙悟空着急,我乘机问:“哪位同学有办法帮一帮孙悟空?”这下,学生们个个瞪大了眼睛,专心致志地投入了探究圆面积的计算方法中,有翻看例题的,有提笔计算的,有交流讨论的……短短40分钟下来,几乎每个人都学会了圆面积的计算方法。无可否认,正是“帮一帮孙悟空”这个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巧妙地点燃了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得他们对新知识满怀了无比强烈的求知欲,推动完成了探究性学习的全过程。
二、注重师生互动,营造探究的乐园
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创设良好的互动氛围,使学生在和谐轻松的互动中敢想敢问,体验探究学习的乐趣。例如,学习“小数乘整数”时,学生已掌握整数乘整数的方法,笔者便通过师生互动的形式,让学生自由讨论探究:小数乘整数能不能转化为整数乘整数?这样的师生互动,七嘴八舌,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促进者,使学生不仅最终探究到解法,而且在和谐的氛围中体验到学习的愉悦。
三、注重动手操作,触摸探究的成果
马芯兰老师曾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的确,现代教学是要让学生动手做,而不是用耳朵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发现、理解和掌握知识,如同“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一样,“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用手“创造”探究的成果。
例如,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时,笔者打破教师在台上做实验、学生在台下观察找结论的做法,让学生分成两个小组进行试验。首先,我要求第一组的学生从高度上将一个圆柱三等分,并在其侧面画出标记,再用一个等底等高的圆锥装满沙,然后把沙倒入此一圆柱中去。结果,学生惊喜地发现:圆锥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其次,我让第二组的学生先用一个圆柱装满沙,再把沙倒入与其等底等高的圆锥中,三个圆锥装满刚好倒完。他们也很快得出结论: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三倍。在实验过程中,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不抽象、不空洞,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注重生活渗透,延伸探究的舞台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教师应经常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及时掌握所学知识,感悟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所在,拓展探究学习的领域。例如,“统计图”刚好在“六·一”儿童节前夕学习,笔者结合“六·一”联欢会准备的梨、苹果、香蕉三种水果,让学生调查统计本班同学对它们的喜好情况,并分析统计调查结果,制成统计图,给老师提出一些建议,做老师的好参谋。由此,学生经历了“搜集信息——整理信息——制图分析——提出建议”这一简单的统计过程,学会了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构想社会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