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义务教育阶段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科学探究在新课程中的主要呈现方式是《活动与探究》栏目,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化学》实验教科书中共编排了31个“活动与探究”。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探究活动存在浮在表面、流于形式、效率低下的问题。其表现:一是盲目性,探究活动进行了,学生也动了,可最终效果不好,好多探究活动没有为学生掌握理解知识和培养能力服务;二是随意性,探究活动准备不充分、耗时长,冲淡了知识教学,导致教学质量和培养能力成了理想和现实之间的事情。为使探究活动求真务实,提高课堂实效,以获得最优的教学效果。我们开展了同备同上一节课的主题教研活动,对一些活动与探究课进行研讨形成了一些看法。
一、明确化学实验特征,掌握探究程序,克服盲目性
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探究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积极探究、乐于发问、勇于实践的兴趣和能力,需要从每次活动做起并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对刚接触化学的学生来说活动与探究是陌生的,一开始就要求他们独立进行科学探究,是不符合认知发展规律的,效果肯定不会好。所以在开始的活动与探究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与探究学习,亲自感受和理解化学学习的特征,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克服盲目性,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很重要。
案例1:第一单元课题2《我们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
这是学生接触的第一个实验步骤较多的活动与探究,感觉比较困难的是:实验要做什么?怎样去做?去观察什么?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清楚两个大问题:第一,探究的内容是什么。第二,探究方法和实验方案是什么。学生明确了探究的内容是空气与呼出气体的比较,具体说是:(1)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2)氧气含量的比较;(3)水蒸气含量的比较。探究的方法是通过对比实验来比较。实验方案是:二氧化碳含量的比较通过它们分别与等量、等浓度的澄清石灰水作用而变浑浊的程度来判断;氧气含量的比较通过燃着的木条在不同气体中燃烧时间的长短来判断;水蒸气含量的比较通过玻璃片在空气中放置和向其表面哈气的方法来判断。最后,教师还要对排水法收集气体的基本操作进行指导。学生明确了内容,有了方法,清楚了探究步骤,避免了探究流于形式而取得了真正的实效。
案例2:第三单元课题2《分子的运动》

[1] [2] [3] [4] [5] [6] [7] [8] [9] [10]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