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日子,学校的“青年教师课堂比武”在热热闹闹地进行着。刚毕业的那些老师,精力充沛,思维活跃,课堂成了师生表演的舞台。
听歌,朗诵,演小品,放录像,一堂课就像一台综合的文艺节目。学生们兴致盎然,教室里掌声不断。作为老师,我也很喜欢听这样的课,但当我静下心来回味的时候,却从心底产生了一种恐惧:这可能是教师自己在把自己逼向绝路。
由于生源比较差,学校一直在强调调动学生的兴趣,甚至还有一句措辞很严厉的话告诫老师:不能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是不道德的。
但我们都清楚,在教学中,能引发学生兴趣的东西总归是有限的。也许有智慧的老师本来就不多,“黔驴之技”能坚持多久呢?物理化学可以通过实验引发学生体验探索的乐趣,语文的方法更多一些,那么数学靠什么使那枯燥的公式与定理五彩缤纷呢?还有英语,就那么26个字母来回倒腾?提高兴趣的方法肯定有,但也肯定有限。就算是那些手段很充分地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但如果不能化成一种内在的动力作为支撑,那又能持续多久呢?
更要命的是,学生的口味被老师吊得越来越高,学戏剧的时候,有的学生看碟片都想睡觉了。你问他,他说我不喜欢,你问他喜欢什么,他说《大话西游》《流星花园》《我的野蛮女友》什么都行,《茶馆》中就那么几个人颠三倒四地说着一些不咸不淡的话,一点也不热闹,有什么看头?但我知道那部《茶馆》是北京人艺在1997年复排的经典之作,荟萃了一大批艺术家,就连那个打手,都是由老艺术家林连昆扮演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