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师节该不该给老师送礼?
新闻背景:一到教师节前后,很多家长就面临两难:给老师送礼,觉得违背自己原则,不送又怕老师对孩子有看法。中国青年报社一项共有4083人参与的社会调查显示(其中68.3%的受访者是学生家长),61.7%的人支持教育部门或学校出台规定,要求老师不能接受学生或家长礼物。对此受访学生家长的支持率是63.5%。教师节来了该不该给老师送礼,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这个话题似乎在每年这个时候都会牵动家长的神经,我们今天重拾此话题,其目的在于对高尚师德的回归和守望,对社会良好风气的端正和坚守。(8月31日《中国青年报》)
尊师重教没错,请客送礼不妥
文/沈林
每年教师节,给老师送礼都会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从中国的传统礼仪来说,送礼表恩并无过错,对自己的恩师,以各种形式表示感恩。逢年过节给教师送上一束花、一支笔,表达对教师的一点微薄心意,本来是非常好的。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表恩受恩,都不能脱离一个原则:那就是不能将纯洁的表恩,沦落为腐败的表现工具。令人忧虑的是,一些家长产生了攀比想法,你送小礼物,我送大礼品;你请“家常便饭”,我请“山珍海味”,把尊师的形式搞得变了味。
从本质上说,教师节送礼之风实为一种见不得阳光的交易之风。这场交易的主体是老师和家长,且二者都有一种急功近利的私心在作祟。家长希望通过送礼使老师能更多地关照自己的孩子,而老师则通过送礼的多寡来选择对孩子所谓“照顾”的方式和大小。这样做的结果,教师失去了应有的师者尊严,家长则陷入社会潜规则,二者交互作用,一步步助长了这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滋生蔓延。
教师节沦为“送礼节”,不仅扭曲了教师节设立的本意和初衷,更是对老师本人的一种污辱,这也终将成为教育以及社会的悲哀。
刹住教师节送礼之风,要从根源上对这种不正之风加以遏制。首先,有关主管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加强舆论监督引导,使老师从根本上认识到这样做的危害,警惕“物欲”的引诱,坚决对送礼说“不”,自觉把握好自己的言行规范,处处为人师表。如此一来,师者才能赢得人们由衷的尊重,同时也可对社会风气的纯正和净化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送礼感谢没错,界限须分清楚
文/王方杰
中国是个讲“礼”的国家,徒弟谢师要送礼,亲戚往来要送礼,甚至姑娘出嫁回娘家也要送礼,连朋友之间正常的交往也需要“礼尚往来”,所以不必谈“礼”色变。
但如果“礼”过度了,就成“贿”了,当正常的感情表达成了交易,当阳光的感谢变成暗箱操作,“谢师”就变味了,不仅违背社会公德,同样涉嫌违法违规。
笔者认为,时下校园刮起送礼风,责任不全在教师,家长也起到了不可推卸的推波助澜的作用。一方面是社会风气作祟,花钱就能办事的思维比较普遍;二是家长溺爱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特别关照;第三,也不排除有极少老师精神缺失、贪恋钱财,相信绝大多数教师能用职业操守约束自己。
实际上,教师节是家长、孩子和老师相互交流沟通的日子,是体现国人尊师重教的好机会。家长给老师送“礼”,不是送金银财宝,现金钞票,而是一份小小的心意,一句问候,一张卡片,一束鲜花,甚至只是一句感人肺腑的“感谢”二字,相信任何一个称职的老师,更希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享受教书育人的快乐。
记得刚设立教师节后的几年,学校每年都会收到不少礼物,大多是单位、企业、社会捐赠的改善办学条件的捐款或学生用的图书、文具等,送这样的礼物,为什么就不可以继续收呢?
教师节也是培养师生感情,学会感恩的最佳时机。家长、学生可以与教师一起开个小型座谈会、文艺晚会,表达对教师培育之恩的感激;学生可以通过小礼感谢,相信场面一定是很动人的。这样既文明又高雅,又密切了师生感情,何乐而不为?
正方观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