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下将三维目标落实到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9-9 11:16:46 |
|
|
[内容摘要]教学中的知识、能力、德育目标,也就是三维目标显得同等重要。化学教学更应该突破以往教学中三维目标不均衡现象,让学生拥有“思想”,拥有“思维”,使学生得到全方面的发展。在教学中围绕三维目标这个“魂”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使教学更加适用于新课程。
[关键词]三维目标
为了适应21世纪科学技术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为了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已全面实施。在新课标中,进一步体现了“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并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三维课程目标,这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更新教学理念,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改进教学方式,使三维教学目标在化学课堂上得以切实的落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处在一线的化学教师必须着力研究的课题。
那么如何把新课程的三维目标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落实:
一、在实践中实现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众所周知,无论对哪一门学科而言,学科的探究过程与方法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学科的概念、观点只有和相应的探究过程及方法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的理智过程和整个精神世界获得实质性的发展与提高。我们试想,如果学生所接触到只是一些看似确定无疑的、风平浪静的、一帆风顺的、不存在任何对立和冲突的客观真理,学生在经历了教育过程后,只是熟悉了一些现成结论并形成对其确信无疑的心理,而这种教育最终只是压抑和控制了学生的个性。因而要想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我们就不能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靠死记硬背加题海训练得到高分和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得到高分,其"含金量"是绝对不一样的,前者可谓是杀鸡取卵、涸泽而鱼,后者则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教学要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既有经验及社会实践为基础展开,以自主活动为主要展开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动手做”和“动脑思考”等一系列的活动中“体验、感悟”乃至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在讲解《同分异构现象》教学内容时,我准备了不同颜色的小球代表碳、氢原子,用塑料棒代表原子间形成的共价键,让同学们依据碳、氢原子形成共价键的特征,制作组成为C4H10的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模型。在制作的过程当中,有的同学就提出问题了,如:到底这样的模型可以得到多少个?这几个之间又有怎样的联系?这时学生急于想了解新知识的内容,所以学生从已知的生活经验出发和切身体验出发,对知识的理解展开讨论,得出讨论结果,从而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而这种基于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使学生有了学习的兴趣,所以学习对他们来说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学生会越学越想学,越爱学。相反,如果学生不感兴趣,情况就大相径庭了。“强扭的瓜不甜”,学生在逼迫的状态下被动学习,学习效果肯定是事倍功半。
所以要把思维的时空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体验中掌握知识,然后再运用知识去自主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摸索到了方法,也正是因为有了学习、探究和思考过程,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相应提高。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或用眼睛看科学”。所以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要能创设各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发现。这样通过实践活动进行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能得到培养与充分发展,最终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二、在丰富多采的情景活动中实现认识与情意统一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说:“我们建立很多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其实学习过程是以人的整体的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知活动和情意活动相统一的过程,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所以在新课程下我们应该创设情景实现认识与情意的统一,力争使情感态度成为课堂教学内容的血肉,成为教学的灵魂。
化学物质和化学反应有丰富的色彩和现象,如硫酸铜晶体的蓝色;向氯化铁溶液中滴加硫氰化钾溶液变为血红色;把氯化铁溶液滴入苯酚溶液,振荡[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化学复习中的对比与联想 下一个化学: 运用探究性思想实施过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