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9-10 11:40:41 |
|
|
科学通常被认为是客观反映自然界事实和规律的普遍真理的知识体系。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进行着以强调智能和学术成就、培养科学精英为目的的科学教育,它过分强调科学概念的结构,而忽略了人们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实用性,结果造成大批学生对科学学习缺乏兴趣。而现代科学观把科学视为对大自然不断前进和自我校正的探究过程,所有的科学知识都是科学探究的结果。强调人们通过“做科学”来“学科学”。
因此,现代教育中的“科学”,不只是静态的科学结论,而且包含动态的科学过程;不停留在科学结论的研究,而更注重于科学与实际的联系和应用。
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它也有其严密的知识体系,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其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于知识体系的传授,严密过程的推导,而忽略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学生只能为应付考试而进行着枯燥乏味的学习。正是基于现代科学观,现行教材已作了很大的改革,注重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却由于传统思想的束缚或各种条件的限制未能将教材的思想很好的体现。化学作为一门自然学科,它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紧紧的联系在一起。但遗憾的是很多学生学完了高中化学内容,却不能很好的去解释一些生活现象或利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去进行社会科学实践。如高中教材中原电池的内容,尽管学生能根据题目准确的判断某一个所给电池的正负极,也能计算电子的流向和电子转移的数目,但在生活中却不会正确合理的选购电池,也不会正确合理的使用电池。这正是科学教学与生活实际脱节的实例。据此,本人在原电池一节内容教学中在注重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方面作了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始于生活需要,激发学生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们在生活实际中产生应用需要时,人们会努力的寻求知识来解决应用需要。刚接触本节内容时,学生可能并不乐意去接受知识,因为他们认为原电池的原理与他们并没有什么密切的关系。为此,在第一堂课中,笔者并不急于向学生介绍原电池的原理,而是首先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在你的生活中那些方面会涉及到电池2、在你使用电池的过程中遇到过那些问题3、你在购买电池时会关注哪些方面呢?4、你知道现在的电池污染现状吗?5、你知道电池的发展史及现在的发展状况吗?这些问题都是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积极踊跃的思考并回答问题,对于第一个问题答案非常多,如:随身听、电子表、照相机、手机等等,笔者随之问到:这些器件分别用哪些电池合适呢?答案却少的可怜,对于第二个问题,学生也有不少答案,如:电池容量不够、漏液等等,笔者随之问到,为何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回答者也是寥寥无几。对于后面的几个问题,笔者发现学生几乎不能回答。对于这样的结果,笔者觉得现在的学生对生活中的科学关注不够,但同时也发现学生对这样的问题表现出极浓的兴趣。因此本人顺势简单对这几个问题作了总结并向同学介绍了有关电池的一些知识如:1、一粒钮扣电池能污染60万升水而无法饮用,一节一号电池烂在地里,它的溶出物可使1平方米的土壤丧失农用价值2、电池使用不当能够使人中伤3、现今的电池的发展状况等等。在本节课中,虽然并未介绍电池的原理,但笔者发现学生对电池的原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都提出电池到底是如何工作的这样的问题。于是笔者提出了以下几个课后任务:1、自己学习课本并查阅资料了解电池的工作原理2、购买一节五号电池(各种品牌都可以)记录下它的价格,并用一只指定型号的灯泡对其进行放电实验,记录下灯泡从通电开始到灯泡完全不亮所消耗的时间,同时观察电池有何变化。放完电的电池可进行解剖并带到课堂上来3、查阅资料,了解有关电池发展现状、各类电池的构成及电池污染状况。对于这样与众不同的家庭作业,学生表现出很大的热情。
二、学于积极实践,寻求科学真知
实践是学习科学知识的最佳途径。因此笔者把第二堂课搬到了实验室,计划让学生通过实验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常见电池的基本构造。
首先笔者检查了第一堂课的课后任务的完成情况,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学生对第一堂课的课后任务能够如此积极主动的去完成。对于第二项任务,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认真的去做了,并且还有并不算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第一项任务,很多同学也似懂非懂的写上了电池的电极方程式,并表明了电子的流向,第三项任务也有不少同学收集了一些资料。这样的作业完成情况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同时也说明了第一堂课的成功。有了这样自学的基础,在第二堂课上笔者就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内容独立的完成了Zn-Cu原电池的实验,并通过实验与学生共同探讨[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初中“化学之最”知识集锦 下一个化学: 浅谈化学研究性学习与陶行知的“六解放”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