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科学教学过程中的探究性活动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9-20 11:28:34 |
|
|
和叶柄也能少量地进行蒸腾作用。利用这组实验,学生能透过现象,更能正确的认识植物体的蒸腾作用。通过实验积极引导他们投身于探究活动,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有效途径。
如在学习“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时,我们可以先不讲水是如何进入植物体内的,而是先让学生自己亲手切开一棵生长在滴有红墨水的培养液中的植物的茎,看一看被红墨水染红的是哪一部分。这种直观的实验探究,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使学生摆脱僵化的教学模式,并在探究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
3、通过课外实践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
新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的科学探究活动和观察与思考,如实验调查、探究、资料分析、模拟制作、进一步探究、演示实验、设计、技能训练、课外实践等。如果我们教师能够充分利用教材中编排的这些探究活动,我想对于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会有很大的帮助。
如教材中的第一个调查“调查校园、社区农田的生物种类”一改从前只将学生束缚在教室中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必要时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融入自然和社会中,用自己的眼睛去认识自然,去感受,去探究。从而开拓了学生的思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且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合作的精神。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会自己逐步去寻找,自己查资料,作统计,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学习能力,使学生各个方面都得到很好的发展。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又在探究的过程中增长了知识。
如课外实践“发豆芽“在让学生动手之前,先要让他们想一想行动方案,让他们自己设计用什么样的材料,用什么器具,需要给豆芽提供什么样的环境等,都要考虑周到。在整个活动中要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去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种实践性的探究,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大大的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充分的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成果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对于科学技术的信息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进行罗列、介绍,必然是空洞无味的,也就激发不了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可利用假期做一些研究性课题。具体的实施步骤如下:①提出主题:教师指定了主题②收集信息:教师首先强调了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学生便开始分工合作,充分利用图书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信息的收集。应该说,学生收集到的信息内容是极其丰富多彩的。③写出报告:教师提供给学生有关写报告需要注意的问题,如:作者姓名、文章标题、出版物的名称、出版时间和页码、作者的写作意图,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和事实,你对这篇文章有什么看法或见解等等。学生在阅读了相关文章后,经过讨论、分析,写出了自己的观点,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④报告的交流和评价:报告完成后,利用一定的时间让报告人进行陈述,而其他同学可以进行提问,由报告人进行答辩:在报告的交流和评价过程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气氛非常活跃。实际上,每一个学生的报告就是一个小小的信息库,学生在调查中获得了对学科新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加深了对新问题的认识。在相互讨论、学习的过程中完成了信息的“互补”、资源的“共享”。通过调查,学生不仅增加了信息量、拓宽了知识面,而且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更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促使他们自觉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4、在问题中落实探究性学习
创造力是一个人综合素质中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特殊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是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探究性学习主要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直觉思维的特点是整体的、跳跃的、猜测的、非逻辑的,它是迈向创造性思维的门槛。因此教师应着力训练学生的直觉思维,进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的探究能力最终升华为创造能力。
在教学中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鼓励大胆质疑。好奇心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好奇心表现为探究过程中的“好问”。例如“探究根的生长方向”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诸如“根为什么向下生长?”“‘根可以向上生长吗”“植物栽在月球上,根还向下生长吗?”“搭载在宇宙飞船中的植物的根如何生长?”这种好奇心迸发出火花时,要不失时机捕捉,予以保护,并使之深化,形成“问题——探究——问题”的良性循环,切不可将好奇心这枝创造性思维的待放之葩扼杀在襁褓中。要提倡大胆猜测、假设。在“探究鱼鳍在游泳中的作用”的实验中,学生提出的假设应有尽有,在各种优劣难分的假设中如何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硫酸给水的情书 下一个化学: 对证明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实验的思考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