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变化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9-27 11:22:35 |
|
|
新课改实施一学期以来,感触颇多,主要体现在“变化”上,现把课程进行中的一些体会归纳如下:
一、教学理念的变化
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的重要性、理论性,忽视学生的实际兴趣,淡化了学生的学习思维、创造性和终身学习的一贯性。新课程标倡导以学生为本位,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不再是教学的主宰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角色,尊重学生,和学生一起去感受、认识、探索、分析、概括,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发自内心的爱学生,学生只有真正感受到了教师的尊重和爱,才会快乐的学习,健康地成长。教师爱学生,就是要相信学生,既要看到他们的优点也要看清他们的缺点,鼓励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超越学科本位的理念而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为教育目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现象,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化学规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
“以人为本,张扬个性”这是新课标的灵魂所在。在实践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太理想的设计在常态的课堂中往往是行不通的。当尊重教案与尊重学生产生矛盾时,尊重学生无疑是第一位的。因而,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要关注的是学生的获得,而不是教学设计的完成,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完成教学方法的变化,相对应做到以下几点:
1、变化教师角色
新课标下的教师角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主持人。尤其是化学,必须要求教师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独立思考能力,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看法,不强求学生接受教师的观点。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让他们自己设计、探究、交流等等。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新课改下化学教学突出教学的全体性,要求每个学生参与。新课标要求教师课堂设计的每一个环节都要考虑每一名学生能否积极参与,“全员全程有效参与”是提高化学多种技能的有效途径也是当今评课的一项重要标准,用以确保学生人人都参与学习全过程,真正落实学习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3、营造课堂情境,创设探究的氛围
课堂教学的成败,主要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引导。怎样引导呢?首先,营造化学课堂教学情境。过去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教师机械地向学生大脑灌输知识。教师这种独霸课堂的行为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思维活动。要改变这种不良现象就必须营造民主、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运用各种教学手段营造课堂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较强的课堂组织能力和教学机智,要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课堂教学中教师语言要准确、生动、形象、富有幽默感和感染力,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去获取知识,发展思维,建立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其次,创设探究的场所。大家都知道,如果有了激发兴趣的情景,点燃了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而没有必要的探究场所,就会是昙花一现,失去教学的最佳时机,也就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激情去积极实验探究。因而,教师必须抓住教学契机创设学生探究新知的场所。如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合作探究,得出合理的化学结论,教师可与学生一起实验探究,不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
4、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
勿庸质疑化学现象与生活紧密相连,足以表明生活中处处都是化学学习的资源,时时都有学习化学的机会,这也正是化学课改的体现。正如新《课标》所说:“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处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在生活中学习化学,运用化学,在丰富的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围绕着基础知识和基本规律,引用学生熟知的事物现象去分析、实验、探究、使用学生身边的物品去演示、实验探究,学生接受起来也较容易。例如:在学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时,教学过程中可引进生活中的生锈现象以及基本防护常识等,体现出了化学的特点。
三、评价方式的变化
评价应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评价不能简单地窄化为[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熟番茄为什么比生番茄酸 下一个化学: 吸铁石为什么不能吸其他金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