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11-19 11:16:57 |
|
|
一实验中发现出一类实验的原理,从而进行知识的迁移,我们也可以从实验的理象中发现实验所反映了物质的某些性质。如实验室制Cl2,其反应原理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制取Cl2,实验装置是液体需要加热的反应装置,从中可挖掘出实验室制Br2的方法。再如第一册第三章中关于硫化氢的燃烧实验,教材这样描述:“完全燃烧而发淡蓝色火焰,蒸发皿底部附有黄色的粉末,这是硫化氢不完全燃烧析出的单质硫。”教材巧妙地利用实验把两个现象统一起来,既观察到“淡蓝色火焰”,又用“蒸发皿靠近火焰,观察底部附有黄色的粉末。”这些现象表明:在空气中点燃导管口的硫化氢气体既不是完全燃烧也不是不完全燃烧,而是一种混合状态。再分析一下别的燃烧物的燃烧情况,大多也如此。对这一知识点的挖掘,有利于学生对燃烧复杂性的认识,也为学生以后解决复杂的燃烧问题奠定基础。
七、从插图中挖掘隐性知识
教材中插图较多,有的是为了说明实验而设计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有的是为了说明物质的组成、性质、结构等而安排的模型示意图。这些插图既形象直观又准确客观地反映了物质的属性,起到文学教材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们不但要看懂读懂插图,而且还要仔细分析插图的涵义,挖掘出其隐性知识。如第二册第86页插图4—6《乙烯的实验室制法》虽然教材中没有强调温度计水银球的位置,但从插图中我们应当挖掘出温度计控温170℃是指控制反应物的温度,因此水银球应当插入反应物的液体中。再对照第二册第112页的插图4—12《实验室蒸馏石油》,其温度计水银球所在的位置与图4—6不同,这就隐藏着这两个实验虽然都需控温,但控温的对象不同这一隐性知识。
八、学会把隐性知识串联
学习的过程就是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过程,发现知识与掌握知识同等重要。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就是发现知识,只有发现知识才能掌握知识。我们不仅要发现、挖掘出隐性知识,而且要把这些隐性知识有机地结合,并与显性知识一道进行疏理、归类,使之成为知识的整体。如氧化还原反应这一知识的学习,在第一册第一章就已出现,经过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的学习,在第三册电化学中才得以系统完善,说明这一知识是随着学生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而螺旋上升的。在学习这一知识过程中,一要抓住教材中的显性知识,将其理解、深化;二要把隐性知识挖掘、归类,将其充实、提高;而且应当将有关元素化合物知识与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进行串联总结,如S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不能类比于CO2通入漂白粉溶液中,应当挖掘出SO2具有还原性这一隐性知识,从而认识到SO2与漂白粉溶液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再如Fe(OH)2与HNO3的反应也不能仅考虑其中和反应,同样要挖掘出Fe2+、NO3-、H+三者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
挖掘化学教材中的隐性知识绝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必须具备挖掘能力,如分析能力、概括能力、归纳能力、综合能力等。只要善于挖掘,再加强一些与显性知识的融合、沟通,这样就能把握住教材中的重点、难点,摆脱题海,使化学知识学得扎实,学得完整。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普里高津的七步思维法 下一个化学: 计算型选择题的速解方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