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为本创新教法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0-12-31 15:00:04 |
|
|
名学生主动站起来要求发言,一位教师随即说:“坐下来说,不要拘谨。”这名学生坐下来说,他平时很努力,时间抓得紧,经常熬到深夜,可是成绩不理想,思想负担很重……说着流下了眼泪。家长安慰道:“孩子,你上进心强,学得很苦,成绩不理想,我们一点儿也不怪你。”语文老师接着说:“你的语文能力比较强,写作水平高,你的作文常被当作优秀作文在班上介绍,并不是各科成绩都不理想。”快言快语的英语老师说:“你的英语学得也不错,恐怕是数理化成绩不理想。”数学老师和蔼地说道:“你做了不少数学题,可是效果不明显,你可能是被难题搞得头昏脑胀,如果正确处理好打基础与做难题的关系,情况会有大的变化。”另一位老师又加上一句:“停止做难题,着重提高数学思维能力。”班主任(任课教师之一)在肯定该生关心集体、乐于助人的优点后,着重从学习思路、学习方法和心理上进行疏导。学校领导也不时地“点拨”。终于抹去了这位学生心中的一块“愁云”。
导师制体现了现代教育下教师角色、功能的变化,教师不仅是文化知识的传递者,言传身教的教育者,而且也应是学生智力资源的开发者、学生未来生活的引导者和学生学习的指导者。
“洋思现象”的启示
在江苏省基础教育系统提起“洋思初中”,很少有人不知道。这所地处泰兴市偏僻农村的普通初级中学何以有这么大的知名度?洋思初中在办学基础条件、生源没有选择的情况下,连续多年学生的入学率、巩固率、合格率为100%,优秀率列全市之首。近几年,许多外地的家长把孩子送到这里就读。现在正在学校就读的1600余名学生中,只有200余名是本地施教区的,其余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相当一部分是后进生。好学生能在这里学得更好,后进生也能学好,能升学。2000年中考,升学率为100%,其中70%以上的学生考入省级重点高中。江苏省教育行政部门称其为“洋思现象”,并召开现场会,编辑《洋思经验学习辅导材料》,推广他们的经验。
洋思初中从校长到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信条: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没找到能教好学生的方法。他们从相信学生“人人都能学好”的信念出发,从不拒收学生。校长蔡林森常说这样的话:“教师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而家长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孩子交给你,就期望你100%地成功。我们必须100%地教好。”
在洋思初中不分快慢班,排座位时,坚持优生与后进生搭配,便于“兵”教“兵”,便于“一帮一,一对红”。针对学生学习基础参差不齐的状况,学校在课堂教学中采取“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策略,课堂教学全过程都让学生去学、去探索、去实践,而教师在其中只是“向导”、“路标”,起着“引路”、“架桥”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从过去“满堂灌”的“第一线”退到“第二线”,为学生在自学、思考、讨论、答疑中当“参谋”、“顾问”。
洋思初中不放弃任何一个基础差的学生,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个学生的“培优”、“转化”工作。学校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抓起,从最后一名学习基础差的学生抓起。教师上课,起点是后进生,重点也是后进生,课堂上回答提问、板演、做实验都是由后进生来打“头阵”。每天早读课上,文科老师帮助后进生一起学习英语单词、课文,每天中午理科老师帮助后进生纠正作业中的错误。学校实施后进生验收制度,教师坚持利用课堂上的“边角时间”,有重点地检查后进生的自学情况,后进生的作业也优先批阅,做到“堂堂清、天天清、周周清”。
细细掂量洋思初中的经验,与其说是教师娴熟的“教法”造就了学生特别是后进生的“成功”,毋宁说是校长和教师们的爱心、耐心和恒心造就了他们的成功,因为他们坚定地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
无论是分层次教学、导师制,还是洋思现象,都在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教学不是单纯的师生间的智力活动,也是非智力因素的活动。教师的教学技艺再熟练甚至高超,如果不能同时播撒人文精神,那么教学仍是低效的。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在教学中实现先学后教 下一个化学: 备考进入黄金时段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