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复习中如何优化“以学生为主体”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1-8 11:34:28 |
|
|
长期以来,以巩固基础知识、构建知识网络、掌握事物规律为目的的中考复习一直都是常规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窥视现在的课堂教学,教师们比较常用的教学复习模式为先是教师带着学生复习所学知识(以教师为主体);再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归纳知识,形成网络(仍以教师为主体);然后教师提出有关的问题,由学生回答,巩固并运用所学知识;最后教师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提出不足之处,引起学生的重视。以复习NaOH的性质为例,常规的教学设计如下:
[复习归纳]教师以板书或多媒体手段把有关NaOH的性质归纳总结在一起,让学生复习。
[巩固运用]教师展示预先准备的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查漏补缺]教师根据学生解答的情况,指出不足,并针对不足再提出相关的问题加以巩固和运用。
上述复习模式实质上就是广大教师所熟悉的“凯洛夫教学模式”,不可否认,它对中国化学教学的影响是根深帝固的。同行们可能会发现,这种传统接受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教学气氛非常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复习效率很低。
以学生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学不仅要注重传授知识,更要注重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教育要让学生能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能力的社会公民,在教学中必须提供给学生学习探究的空间,让学生从接受、等待、依靠等被动情形中走出来,并转型到充满激情、主动探究的学习状态。著名教育学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不教”。因此教育要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教师首先要建立学生“得渔”的平台,使教学能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但在上述的教学模式中,教学并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而是仍把教师当成了课堂主体,学生仅仅是在教师的宏观调控中逐步地发展,其思维受到了很大的局限。
一直以来,教师衡量中考复习质量好坏的两个主要指标是:针对性和时效性。针对性强是指教师要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发现学生前面学习的不足和存在障碍的地方,并及时弥补,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较大的提高;时效性好是指教师要在短短的时间内,让全体学生能把握知识之间的联系和规律,产生高效率的复习效益。课堂复习教学中要真正体现针对性强和时效性好,一方面要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自己应有的提高。教师不能凭借自己对学生的表面认识,认为学生某方面知识不懂而在课堂上大势炒作,让全班同学吃“大锅饭”,因为在复习教学中,教师的起点往往是立足于中等或中等偏下的学生群体中,这对成绩较好和成绩较差的学生来说,学习没有积极性,复习效率等于零;另一方面要加强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体现课堂教学的民主性。美国人文主义教育学家罗杰斯就曾提出了“圆桌教学”的教学模式,即打破讲台与课桌的界限,师生、生生之间在和谐、融洽的教学气氛中平等、民主地探讨问题。短短的课堂时间内,教师不可能与每位学生都会进行面对面地对话和交流,因此,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在教学中必须组织以合作探究为特征的探究活动,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发挥全体学生的能动性。①因为通过学习者之间的讨论和交流,学生之间可以以集体的感知来丰富个人的感知,以集体的讨论来活跃、改进个人的内省,以集体的概括来修正、丰富和强化个人的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个体的思维能力、增强学生个体之间的沟通能力以及对学生个体之间差异的包容能力。
本节课围绕新课程的改革思想和中考试卷中的“专题化”题型,以氢氧化钠的性质为知识点,采用让学生归纳、让学生出题、再让学生解答的三步复习法来实施新课程的复习教学,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如上述的问题1引起了学生对“碳酸钠溶液也是碱性的”的知识点的重视;问题2考察了氢氧化钠性质的全面掌握情况,锻炼了学生思维的开放性;问题3设计的更是妙不可言,把“氢氧化钠固体溶于水会放热”隐含的较深,同时设计者把中和反应放热联系于一起,把类比思想运用得恰到好处。在课后与学生的谈话中,学生说以前上复习课总想睡觉,但今天的课方式很新颖。课堂气氛很轻松,但又很紧张。同学之间存在竞争,总希望自己出的题目别人不会解答,这样就有一种成就感。这节课很巧妙地把所学的知识复习了一遍,打破了那种死归纳知识的枯燥和无味。以上的种种迹象表明,这样一种问题由学生提出并由学生解决的复习课模式很受学生的欢迎。
笔者认为,评价课堂教学的关键在于学生内心深处的“悟”性是否得到充分的提高。学生的理性要上升,感性的直觉一定要能充分地调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教师要敢于“放”,教师要相信学生内在潜能[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初中化学分块复习五“注意” 下一个化学: 九年级化学学习分子原子有妙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