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教授能像饶毅那般“慢”?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2-14 0:12:15 |
|
|
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饶毅称,“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中国青年报2月10日)饶毅有“底气”、也有机会把自己的“慢”呈现出来。说其有“底气”,是因为他当年回国时,是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这样有来头的“人物”,学校是不会以其暂时“不出活”,就让他走人的,否则,这不是说明当初学校引进他时,看“走眼”了吗?但就是这样,饶毅也感到了压力,他说,“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很明显,从他的谈话中,饶毅的“底气”也不太足了,在为自己承担压力鼓劲。从他的处境推想,如果再多几年不出一篇论文,得到的支持就可能难以持续,可能他就承受不了压力了。要融入水土,尽快转型“急功近利”。说其有机会,是指要是换成其他人,两年没有一篇论文,一年一考核,就两次不合格,基本上已经肯定“走人”了,怎么还有机会有心情谈自己的“慢”,2007年已经全世界第一。每个教授名下,都有很长的发表论文单子。但与之对应的,却是一个十分尴尬的现实,我国科技论文的引用率排在全世界100名开外,有大量的论文是“零引用”,大批论文是只供业绩考核、职称评审的“职称论文”、“工资论文”,换句话说,就是没有学术价值的垃圾论文。有院士曾直言,我国的垃圾论文比例高达90%以上。这等于说,这就是大家十分勤奋地制造垃圾。
“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饶毅称,“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中国青年报2月10日)饶毅有“底气”、也有机会把自己的“慢”呈现出来。说其有“底气”,是因为他当年回国时,是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这样有来头的“人物”,学校是不会以其暂时“不出活”,就让他走人的,否则,这不是说明当初学校引进他时,看“走眼”了吗?但就是这样,饶毅也感到了压力,他说,“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一篇《细胞》论文,我得到的支持可以持续一些时间,只要我不怕喝倒彩的压力,不脱离自己的特点转而追求急功近利,还可以承受慢一些带来的压力。”很明显,从他的谈话中,饶毅的“底气”也不太足了,在为自己承担压力鼓劲。从他的处境推想,如果再多几年不出一篇论文,得到的支持就可能难以持续,可能他就承受不了压力了。要融入水土,尽快转型“急功近利”。说其有机会,是指要是换成其他人,两年没有一篇论文,一年一考核,就两次不合格,基本上已经肯定“走人”了,怎么还有机会有心情谈自己的“慢”,
以垃圾论文的比例计算,如果对教师们提出的考核要求,将一年的分解到五年,但要求的都是高质量的优质论文,得到的优秀成果,也是目前的两倍。如果将一年的分解到“我自己的论文数量比较少,自从2004年有独立的国内实验室后,发表过3篇原始文章。2006年、2009年、2010年,我在北京的实验室论文数量为零。”近日,中国青年报记者就科学界如何潜心学术、摒弃急功近利专访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他一直坚持科研的质量、回归科学本质,秉持“慢”的理念。饶毅称,“这是国内实验室中发表论文特别慢的活标本,可供批判。”(中国青年报2月10日)饶毅有“底气”、也有机会把自己的“慢”呈现出来。说其有“底气”,是因为他当年回国时,是美国西北大学讲席教授、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他的回国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并被认为是中国科技界吸引力增强的标志之一。这样有来头的“人物”,学校是不会以其暂时“不出活”,就让他走人的,否则,这不是说明当初学校引进他时,看“走眼”了吗?但就是这样,饶毅也感到了压力,他说,“目前中国科学界比较求快,对我也不例外。有人讥笑我老得不行而回国,有人认为我只能写博客不能做科研,有人认为我做不出科研成果才谈政策……好在我已有工作基础,而且2005年在中国发表过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独一代”初为父母感艰难 只生不养成标签 下一个化学: 化学情书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