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化学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2-17 10:05:15 |
|
|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不仅是感性知识的过程,而且更是一种理性思维的过程。化学实验的每一步都离不开理性思维,通过实验能使学生受到从形象思维跨越到抽象思维的训练,实现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统一。因此,化学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加强对化学实验资源的开发和,让学生参与实验全过程的探索,通过多疑提问,加大对各种实验功能利用,挖掘对实验内容的拓展、延伸,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有计划、有目的地细化到实验的各个环节之中。本文就个人的实践谈三点粗浅的认识。
一.开发实验资源,培养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就是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意识或理念。创新意识是创新人才必备的素质,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树立创新目标,充分发挥创新潜能,释放创新激情。
创新意识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始终渗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要从学生的角度、以学生的眼光审视所遇到的问题,精心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切入点。
1.借助化学史中实验,激活学生创新意识。
化学史上的著名实验给我们留下的不仅在于实验结果,更在于精巧的设计、独到的方法、深刻的分析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孜孜不倦的创新品质。如:在讲纯碱时,介绍著名的侯氏制碱法的发明过程;在讲空气时,介绍化学家如何发现空气的成份实验,引导学生去追溯化学家思考研究的源头。通过分析、归纳实验的设计思想,找出实验中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以及解决的方法,探究设计者完成这一实验可能的思维方法和过程,给学生相应的创新思维的熏陶,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2.创设化学实验情景,优化创新思维过程。
教师应该“稚化思维”、“心理换位”的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暴露。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和结论不在教师所设计和期望的轨道上时,教师不能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思维模式之中,更不能用粗暴的方式中断学生的思维过程,而应积极创设化学实验情景,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活动来解决问题。即提出一个观点不能*逻辑推断而必须用实验验证,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宽松、民主、富有创新精神的氛围,为学生思考、探索提供创新的具有开放性和选择性的最大空间,才能达到优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逐步培养创新意识。
如高二化学新教材中对《水的电离》的表述如下:“精确的实验表明:水是一种极弱的电解质,能发生微弱的电离生成H+和OH-”。学生往往对“精确的实验”、“极弱的电解质”、“电离生成H+和OH-”提出质疑。教师用科学探究法进行教学。通过导电实验灯泡不亮,但灵敏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证明纯水是极弱电解质;石蕊试液不变色,用PH试纸测出PH为7,证明纯水不呈酸性,而呈中性,因而推导出水电离不生成H+和O2-,而生成H+和OH-。
二.增强实验探究,培养创新思维
在化学实验教学中,要不断鼓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激活创新欲望。探索性实验教学比验证实验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可以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和创新欲望。学生在自己“探索”化学规律的实验过程中,可以通过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和动口阐述,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教师应选取合适的需要探索的问题作为实验内容,设计一系列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作为铺垫。充分渗透创新欲望的激活,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在运用知识的探索过程中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
通过探索性实验的教学,使学生树立创新的自信心,使其创新思维处于活跃状态,从而激起学生的创新欲望。
1.创新化学演示实验,强化创新思维品质。
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知识与技能的迁移并不是简单的将已有的知识、经验“移位”或机械模仿,而是需要在面临新的问题情境时,能迅速找出新旧知识之间的共同要素,确定所需解决的问题可否归属于已有的某类知识或是它的延伸、扩展。这就需要教师通过创新演示实验,强化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由于一氧化氮极易与空气中的氧气化合而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学生难以从实验现象上直观地得出稀硝酸与铜反应生成无色的NO气体的结构,通过改进的实验装置(如右图),就可以克服[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纸上火龙 下一个化学: 溶解度最大的气体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