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考改革释放了什么信号?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3-11 12:23:19 |
|
|
人代会期间,民生话题一如既往的热。操控解决民生问题话语权的部长们,自然成了焦点。这些不断学习的官员们,已经很会对付媒体了,话说得既体面,又撇清了自己的责任,大都是原则上的话。然而,袁部长的两个表态,却具体而又深远:
一、正在和北京、上海等城市协商异地高考问题
异地高考,是敏感、复杂、期望、失望、利益等多重因素的复合体词汇。大到国家的公平正义,小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感,牵扯的方面太多。袁部长不回避、或者再也无法回避关于高考录取率的地区差异,应该是一个焦点,但我不明白为什么媒体的报道没有达到焦点的程度。我们再也不能用“幼儿园入园难”、“九年义务教育的公平”等词汇来对冲大家对高考公平的关注了。
作为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居民,一直享受高考的特殊红利。最近,北京的户口问题,再次成为热议的话题。某媒体以“北京不再欢迎你”的标题阐述北京关于房产限购的问题。先有买车,后有买房,都与北京的户籍有关。实际上,大家最关注的还是高考与北京户籍有关,与高考指标分配有关的热议,从未停止、一直敏感。实际上,这种舆论生态对北京市民在全国的生存环境,是一种恶化。
二、“985”、“211”院校关门
“985”、“211”院校不再增加,强化了“985”、“211”院校的地位和功能。这意味着:国家对这些院校更加重视;用人单位对这些院校的毕业生垂青;高中学生考不上这些学校,十二年的学习价值大大缩水。
管不了那么多,还是谈谈教育中的高考吧。袁部长释放的信号,对北京的学校、家长、老师,都具有巨大的思考、实践意义:未来北京的高考,竞争会更激烈。一旦放开了异地考生进京参加高考,外地学生对北京考生的冲击,是现实而又强大的。他们怀揣勤劳、刻苦、不服、改变的心态,与相对养尊处优的北京考生竞争,后果可想而知。
怎么办呢?
1、学校:少整没用的,加强考试研究。公立学校的教育教学环节,看似一个都不能少,实际上很多没必要,“容易扯着蛋”。具体环节不说了,教师、家长、学生都很清楚,有些环节是纯形式。
2、老师:加强业务学习,走出去。不能圄于京城,片面强调北京特色,忽视学习外地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
3、家长:转变“孩子反正有学上”、“女孩,不用太较劲”的思维方式。立足于高考、就业的激烈竞争,严格要求自己的孩子。有些家长,对自己的孩子太放任,最后落得个“管不了”的下场。有一个家长,亲自对我说过这样一句话:“养个孩子还不如养只狗”。听了刺心。
4、学生:北京的孩子见识广,懂礼貌,自主意识强。但能否在自立意识上、刻苦精神上刻意锤炼一下,以适应外来的冲击呢?
|
上一个化学: 金属制品的防护学案 下一个化学: 四中校长质疑现行自主招生:可能沦为学科竞赛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