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心理减压:积极的自我暗示非常重要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4-6 13:33:42 |
|
|
面临大考,学校和家庭总是在营造一种考试氛围,这种氛围带着过分的小心与谨慎。老师与家长习惯于灌输一些“前车之鉴”,希望考生能够从“焦虑”的危险中隔离。而实际上,考试焦虑根本不需要消除,适度的焦虑反而能使考生进入更好的竞技状态。
大家都知道过度的考试焦虑会妨碍考试,其实考试时焦虑程度太低同样不利于考试。比如我们放松到对考试完全无所谓,一点儿不紧张,也是不可能有良好的状态的。
教育心理学上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这样解读学习焦虑水平与学习效率间的关系:焦虑水平过度或不够都不利于学习,而惟有适中的焦虑最有利于提高学习成绩。因为,适度的焦虑可以使考生产生必要的紧迫感,使其考试时的注意力特别集中,思维特别清晰,答卷行为准确而敏捷。
所以,我们要应付的不是考试焦虑而是过度的考试焦虑,我们的目的不是要完全消除考试焦虑而是要学习使焦虑降为适度。
对成绩做“自我服务”倾向的归因
归因是指对导致某事件发生的原因的归结。举例说,学习自信心不足的同学习惯于把坏成绩归因于自己笨,而把好成绩归因于运气好。很显然,这两种归因都会强化人的自卑,并使人丧失对学习的控制感。
心理学把上述归因称作有“自我贬损”倾向的归因,而把有利于个人确立自信心和解决问题的归因叫做“自我服务”的归因。
学会“自我服务”倾向的归因,对于考前建立自信非常重要。
可以试着这样做,当取得好成绩时,具体分析是哪些个人原因起了决定性作用,如考前的方法正确、情绪管理得好、以往的知识扎实等。考了一个坏成绩时,也要具体地从自己答题时的方法、态度、情绪以及以往知识掌握情况等方面找原因,告诉自己,不是我的智力出了问题,而是学习方法出了问题,我必须调节自己的方法了。
学习上缺乏自信的人并非真的一无是处,而是由于他习惯于总盯着并且夸大自己的短处,久而久之,就强化了自己的自卑。
我们常会在无意识中使用双重标准。以批评为例,我们对来自别人的批评常常十分敏感,但对于自我苛求却常常浑然不觉;别人误解我们时我们觉得委屈,而自己误解自己时却毫无感觉。其实,挫败我们自尊需要的往往是我们自己而非别人。
高考其实是人生的体验场
很多高考生害怕考试,是由于受外界影响把考场当成了你死我活的战场,因而心理压力很大。先不说人生并非只有高考这一条路,只就高考本身而言,其实也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
平时我们爱旅游,认为那是一种很美好的人生体验,高考也一样。不一样的是,旅游可以不断地上路,但高考这种人生经历对绝大多数青少年学生而言,通常在一生中只有一次。
旅游中有这样两类人,一种人一心想着目的地的美景,结果不仅错过车窗外许多美景,而且常常为目的地不如想像的美好而感觉失落。另一种人从上路起就开始体会,一路上收获了许多的惊喜,即使目的地没有想像的那样美好,旅途中的所得也足以让其满载而归。
高考也一样,结果固然重要,但不可逆的高考经历与体验同样重要,如果我们一路上能放慢脚步,学着欣赏高中的每一天,那么将来就会多一份美好的回忆,即使落榜你也一样会多一份值得汲取的人生经历。
所以,高考不是战场,高考是人生的体验场。带着一种体验的心态而非追逐结果的心态,过程走好了,结果自然会好。
随着考试的临近,越想考好的学生或许越紧张,越紧张就发现自己越不行。我建议考生不要总想自己还“差”多少,而是从“补”的角度考虑,补一分是一分。这是一种积极的自我暗示,每补上一分就是一种收获,每天体验收获的状态,自己就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
上一个化学: 帮孩子度过“心理高原期” 下一个化学: 高考来临 不做“知识冲刺”要做“心理缓冲”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