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家的故事——李约瑟博士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8-3 22:51:23 |
|
|
会、地理、政治、经济等诸多重大问题做了
深入的探讨。此间,他还得到了很多珍贵的中国古籍。结识了当时中共驻重庆办事处的周恩来、林伯渠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同他们建立了真挚的友谊。
李约瑟在中国渡过了传奇式的四年。在对中国的科学技术历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以后,他与自己所熟悉的西方科学文化传统进行了比较,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他深深地热爱着中国,眷恋着中国文化,陶醉于中国的古代文明之中。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他后半生的事业转向,使他与中国结下了不解之缘。
为中国科技立传
1946年,李约瑟赴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处任职,1948年返回剑桥。从此,他便开始撰写《中国科技史》。这毕竟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作。他深知这项工作的重要价值,为了全身心地投入进去,他最终迫不得已放弃了他所钟爱的生物化学专业。他曾不无留恋并诙谐他说,希望能在世上活三次,一次研究中国科技史;一次研究生物化学;一次做个外交家,担任英国驻华大使。
撰写《中国科学史》是一项涉及广泛,十分艰巨和繁重的工作。单枪匹马,孤军奋战是难以完成这一使命的。因此要有一群人,这些人能够学贯中西,掌握科学技术及医学等必要的知识,同时又对不同文化中的这些科目的发展史,有深入的了解和浓厚的兴趣。于是李约瑟先后邀请了在他重庆结识的王铃,以及鲁桂珍、何丙郁等华裔学者参加这一工作。以后,这个写作集体不断扩大至20余人,并遍及世界各地。
李约瑟先生是抱着“为中国科技讨回公道”的想法投入到《中国科技史》的写作中的。他认为西方人对中国这片辽阔的地域,这个古老、丰富而又优秀的文化发源地知之甚少。他撰写《中国科技史》的目的过去是,现在仍然是打破这种无知,肃清误解,清除糊涂观念。他希望自己的工作使世人了解到,在人类了解自然和控制自然中,中国人是有过贡献的,而且贡献是伟大的。同时,他站在世界科学史的高度看到,人类的努力应该是殊途同归、百川归海的。但文化上的差异使东方和西方有所隔膜和误解,使得中国和西方的科技文化成就分割开来。现在应该完成这种沟通,使历史上不同文明的科学支流汇合到一起,成为整个人类的共同财富。科学的统一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应该在不同的文明之间架起桥梁。
在《中国科技史》这部巨著中,李约瑟先生除了研究中国在古代和中古代对科学、科学思想和技术的发展究竟做出了什么贡献以外,还进一步探讨了在公元3世纪至13世纪之间,中国科技为什么能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即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西方更有效并且领先;为什么中国的传统科学未能引起一场科学革命,从而促成近代科学的产生;以及为什么近代科学会首先在欧洲兴起。为了科学地回答这些问题,李约瑟详细地分析对比了中国社会的政治体制、经济结构、思想方法、地理环境等各种因素,他引用大量中西史料,全面系统地对四千年来中国科技的发展作了概括。阐述了中国科技的成就及其在世界史中的地位。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温室效应有新说 碳粒粉尘是《真凶》 下一个化学: 合成氨、化学武器和哈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