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化学走近生活,让生活走进化学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8-21 8:49:45 |
|
|
化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新课程下的化学关注社会生活中的化学问题,新教材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已有的生活经验提炼学习素材,从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中寻找学习主题,要求学生了解化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感受化学对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影响。新课程明确指出让学生“有参与化学科技活动的热情,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所以我认为:学习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多姿多彩的生活实际成为化学知识的源头。让学生始终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学习兴趣。
一、捕捉生活现象,引入化学问题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要有意识地将教材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捕捉适宜的生活现象引入新知,进而可以提炼出其中的化学问题。例如,用砖砌墙和贴瓷砖时,先要将砖和瓷砖用水湿润;新买的铝锅,烧过自来水后有黑色斑点;经常雷雨交加的地方禾苗长得很茂盛,这些奇妙的现象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后,就能促使他们去学习掌握水泥、铝和氮气的性质。由于有了跟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导入,学生对于下面新知的学习就更加有目的性,兴趣自然产生。
二、创设生活情境,感受化学问题
现实的、有趣的、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容易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化学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所以,我们教学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选择学生身边的、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学生探索的事物,创设鲜明的问题情境作为素材,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比如:家中的食盐为什么会变潮?“乐山大佛”为什么慢慢被侵蚀,又怎样保护?为什么有些地方的水不能直接饮用?又如:一位老师讲到能源问题时用了一则漫画:画面上有一位小朋友冻的瑟瑟发抖,向妈妈求救,妈妈说世界上的煤已经用完了。就这么简单的一副漫画却让学生联想到了许多。因为选择了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三、参与生活实践,认识化学问题
“实践出真知”,实践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环节,是知识理解的延伸与升华。任何束缚住学生手脚,只允许他们冥思苦想的教学方法是不科学的。只有让学生充分进行生活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明白所学知识的价值。例如:在讲解皂化反应时,让学生在实验室自己设计,然后自己动手做一块有颜色、形状、香味的肥皂,学生学习积极性就非常高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从中感觉到学习化学不是枯燥乏味,而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在课外日常生活中,联系实际开展力所能及的化学小实验和解释社会生产、生活中的某些化学现象,例如摄影冲卷、化学小制作;对土壤成分的检测;对一些工厂排放出来的废气、废水成分的分析及它们对自然界污染情况、如何进行防治的调查;对钢铁锈蚀的现象如何解释及该怎样进行防护;建筑、合成材料的性能和应用的了解;对市场上所卖的冰冻海产品是否含有福尔马林的检测。通过这些实验和调查活动,运用化学原理积极展开思维,逐步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去亲自体验,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就理解了知识,掌握了知识。
四、运用化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化学课程标准》指出:使学生“正确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能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化学现象,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实际问题,初步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新教材努力从化学的视角去展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用科学、技术、社会相联系的观点引导学生认识材料、能源、健康、环境与化学的关系,逐步培养学生形成综合的科学观和对有关的社会问题作出判断决策的能力。所以化学教学不仅要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出化学问题,还必须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化学知识和化学的思维方式去看待分析与解决,从而使学生体验到化学的价值,进一步感受到化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1)引导学生会用化学眼光去观察和认识周围的事物。
化学知识源自于生活,但又不完全等同于生活,化学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让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围绕问题的解决,逐步把生活知识化学化,让学生在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体验化学问题;另一方面,又要让学生能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自觉地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实际问题中,实现化学知识生活化,从而提高学生化学素养。如“非典”之后,消毒剂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话题,学生学了常用消毒剂的知识之后,可以动手写一份科学使用家用消毒剂的宣传单,分发给邻居和亲朋好友[1] [2]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反弹琵琶别有情 下一个化学: 每天让学生自问的九个问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