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材阅读学习的类型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1-12-9 11:10:50 |
|
|
忆,克服遗忘,又能养成先复习、后做作业的良好习惯。如学完“《电解质”的概念后,阅读电解质的定义,指出这个单句中各成分所代表的意义。在阅读的基础上,及时熟记了电解质定义,并应用语法知识分析单句的结构,得出:状语(在水溶液里或溶化的状态下)表示电解质导电的条件;定语(能导电的)表示电解质属性(即概念的内涵);主语(化合物)表示电解质所属的物质范围(即概念的外延)。
(2)阅读——搞好单元小结。在进行单元复习和期末总复习
时,把前后教材联系起来阅读,能够逐渐认识知识体系,揭示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学完每章知识后,设计和填写基础知识一览表、元素及其化合物衍生关系表、相近或相反概念对比表,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实践还说明,在总复习阶段,“纵讲纵读”(即按讲授顺序逐间逐节读)不如“纵讲横读”(即改变归纳知识的角度,打破章节顺序)的效果好。如在讲完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后,学生按照有机化学反应的十大类型(氧化、还原、取代、加成、聚合、缩聚、水解、消去,裂解)归类整理教材中出现的有机反应。既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又加强了记忆的灵活性。
(3)阅读——加深拓宽知识。在复习性阅读后,还要质疑问难。这不仅能弥补平时教学中的薄弱环节,还能加深拓宽知识。例如,在阅读“碳的同素异形体”教材后,提出: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由碳元素组成的,石墨在高压、高温和有催化剂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金刚石,这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阅读“铜的化合物”一节时,根据教材中“+2价铜盐溶液跟适量的碱液起反应,就得到蓝色的氢氧化铜沉淀”这段话,提出:“对碱溶液的要求为什么要适量?若过量有什么不可以呢?”这些问题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动脑思考提出来的,很有探究价值。
上一页 [1] [2]
|
上一个化学: 化学新授课运用投影导入法 下一个化学: 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