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
|
|
来源:不详 更新时间:2012-2-21 12:11:04 |
|
|
国家主席胡锦涛在2006年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式上,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设计了宏伟的发展蓝图:本世纪头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我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需要一定的条件,那就是必须具有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不是三、五个专家,而是成千上万有比较强的创新能力的人。现在的中专学生,正是今后2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创新能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着创建创新型国家的历史进程。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就是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因此,为创新型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历史重任理所当然地落在我们的肩上。国家兴旺,匹夫有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位教师的历史责任,当然,也包括我们职业中专的化学教师。
在中专化学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应该正确理解创新的概念。试想,一个老师连什么是创新都不知道,怎能够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呢?什么是创新?有的人说,“创新”就是发明创造出史无前例的东西,开辟出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新思路。这是对创新的曲解。我们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让学生在学校都成为开创历史新纪元的发明家吗?那不现实,也不大可能。创新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可以是人类历史,可以是某一地域的历史,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历史。譬如说,现在谁发明了一种化学药品,吃一粒能够使人长命百岁,这是人类历史前所未有的,应该是创新。在国外已经有人制造出了某种治疗爱滋病的新药,而今,我国也有人研制出了这种新药。虽然,我国研制出这种新药的时间比较晚,但它在中国这个地域里是前所未有的,所以,它在中国这个地域,也是一个创新。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探究碘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知道了碘具有某些性质,对学生来说,也是创新。碘,早就被别人所发现,人类对它有比较透彻的研究,对人类来说,碘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都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以前并不了解碘,碘的性质是全新的东西。他们对碘的认识,从不知到知是一个发现新知识的过程。因此,对学生来说,这就是创新。教育界所说的创新,指的就是这种意义下的创新。
在教育界,所说的创新能力,就是发现新问题,获取新知识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是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发现新问题的本领。
其次,要明确创新的过程。只有了解了创新的过程,知道创新的基础,才能够根据创新的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阶段:怀疑——否定——重新审视——归纳猜想——证明——验证。怀疑是创新的基础,只有对旧事物产生怀疑,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思想。如果对旧事物坚信不疑,就不可能产生新的想法,也就不可能有新的发现。怀疑和否定,不是一会事。怀疑是对旧事物信念上的动摇,否定是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旧事物的彻底抛弃。毛泽东曾经说过“不破不立,破字当头,立也就在其中了。”否定是破,也是立的开始。重新审视所要研究的事物,就是重新研究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为做出新的猜想奠定基础。归纳猜想,是在重新审视事物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东西的过程。猜想不等于真理,要使猜想成为颠扑不破的真理,还必须对其做出严格的理论证明。如果证明没有逻辑问题的话,那么新的理论就被建立起来啦。为了保险起见,一般要把证明成立的理论放到实践中接受检验。
第三、研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
明确了创新的概念,就可以在创新概念外延的约束下展开化学教学研究,使我们的化学教学不偏离创新的轨道。知道了创新的过程,就可以根据创新过程各个环节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培养人、教育人,使我们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各个环节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如何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1、要善于设疑
设疑,就是创造一种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疑问。
创新的第一步就是“怀疑”,可以说,没有对旧事物的怀疑,就不可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发明。然而,我们的学生缺少的正是怀疑的意识。从教学的角度讲,教学就是传授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和教训,既然是传授,就要求学生接受,而且是百分之百的接受。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中专,都是这样。久而久之,学生便产生一种思维定势,认为书本上的知识都是正确的,老师的话就是真理。他们常常以“老师就是这样说的”、“书本上就是这样写的”为理论根据,去批驳别人[1] [2] [3] 下一页
|
上一个化学: 漫谈科学实验 下一个化学: 研究化学教法,激发化学兴趣 |
|
|
|
|